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错位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补偿手段来弥补或调和这种缺失与错位,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意象,以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主要有文外补偿、文内补偿、替换补偿三种,从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来看又可归为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美与真是诗歌翻译中椄鲇篮愕恼壑魈?本文对近年来翻译界关于诗歌翻译中美真问题展开的讨论与商榷作了简单地回顾,一方面阐释了所谓"真"中讲的保留形式应是保留形式"美"这一特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在真美取舍过程中须掌握的一个"度"的概念,并以笔者翻译的一小段诗来对"度"这一概念加以具体阐释.接着笔者从英汉语对比,发挥译语优势的角度,力图于"度"中寻求三美(音美,形美,意美)途径,达到诗歌中美真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  相似文献   

5.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补偿现象为例,探索汉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补偿限定因素与准则。补偿是翻译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可以随意补偿,补偿泛滥会对原文造成损害,因此要在充分考虑译者翻译目的、读者群体以及文本类型等限定因素的前提下应用补偿准则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补偿加以限定,以确保补偿实施的有效性、准确性。文化词语英译补偿应该遵循三个准则,即质与量的准则、关联准则及方式准则,以此对补偿进行限定。翻译过程中补偿手段的选择受到翻译目的及目标语读者等因素的制约,对这些手段的选择及使用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译者一方面要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内容及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补偿手段对文化缺失进行弥补,以达到异域语言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提出,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由于各国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出完全对等的表达,造成审美价值的缺失。以莫言先生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为例,探析其译本审美的缺失及其补偿方法,以期对文学作品翻译最大程度保留作品原有文化的审美元素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以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义空白的他者特征,说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对意义空白的翻译与他者解读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角色-背景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角色"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而"背景"则指为突出角色而衬托的部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认知过程中,一些意象被诗人或者译者突出识别为角色,而另一些则被淡化为背景。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对其九首译诗分三组做对比分析,重点从译诗对原诗角色的扩大、译诗对原诗背景的缩小以及译诗对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缺失三方面研究。由于译者与诗人各自认知系统的无法完全契合性,往往造成译诗与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不一致性,造成译诗中"角色"由诗人向读者自然过渡的困难,诗的厚重之感和雄壮之势皆被破坏,也限定了悲伤的范畴和程度,破坏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角色"无法突显,共鸣之音自然难以秦响。因此,角色-背景对译文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一书以界定五四译诗的时代特质为切入点,不仅将翻译诗歌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和技巧层面上,还从翻译对诗歌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潜译诗”的概念及与其时新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其书的特色是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文风简洁、考据充实。此外该著作专门谈论了五四前后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化缺省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翻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对文化意象进行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即在原诗“格式塔质”的指引下作出适当的文化补偿。  相似文献   

15.
古典格律诗英译的等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营  张换成 《培训与研究》2007,24(3):123-125,130
等值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关于等值概念本身以及能否达到、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界并无定论。针对诗歌翻译的等值,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以许先生的原则为基础,结合一些经典格律诗的翻译实例,试图在意境(意)、韵律(音)、选词与修辞(形)三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格律诗英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琛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39-42,38
关联翻译理论对于评价和分析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从对比《春晓》原文本以及译文本传递交际线索的角度来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译思想在衡量和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分析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意象图式进行概念化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认知语言学。本文试讨论意象图式的概念识解操作,并通过对李白诗作《送盂浩然之广陵》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这一理论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