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们常把编辑工作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确有几分道理,不过,编辑的“选稿、改稿、编稿”与服装师的“选料、剪裁、缝纫”并不等同,布料不裁就无法缝制,而凡是选中的稿件,一部分已是“半成品”,只需小修小改,另一部分则是“合格品”,一字不易排版付印也未尝不可,因此,认为改动越大越显示编辑水平高的观点,未必经得起推敲。而既能符合编辑意图,又能保持稿件原貌,还能受到读者好评,使编辑、作者、读者三方满意的“为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的特殊属性造就了一支为人作嫁的队伍。他们不能像记者那样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一展才华,风光无限。他们站在记者的背后,默默地耕耘,把各种新闻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及时、准确地奉献给受众。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这支“为人作嫁”的队伍已是新闻从业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激烈的传媒竞争,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军。特别是在最古老的传媒报纸行当中,随着新闻版面的增加,当日新闻报道量的加大,许多报纸的夜班编辑人数已占到“为人作嫁”者  相似文献   

3.
编辑就是编辑,过去,编辑的辛勤劳作换取了为人“作嫁衣”的专业特征,有人以为这是对编辑工作的曲解,是对编辑的贬意之词.我以为,这是对编辑的美称.嫁衣使新娘更加漂亮、楚楚动人,但未必所有的裁缝都能做到选料精当,作工精细,样子美观、得体.而一个好编辑却能像娴熟的裁缝一样,使作者的文稿锦上添花,所编的出版物具有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出版工作38年了,这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个人的一生中则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常常听到一种议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足轻重,无名无利,没有搞头。而我并不因此鄙薄自己。我倒认为,“为人作嫁”也是一种奉献,也要在风风雨雨中经受考验,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顺应历史的潮流前进。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所谓“寂寞”,是成熟稳健之心理素质的外在化表现,是不温不火、有条不紊地审阅书稿时的沉着与冷静,是挥却了喧嚣嘈杂后的宁静与安详,是滤除了浮躁虚幻后的深邃与炼达。  相似文献   

6.
为人作嫁     
为人作嫁段崇轩我做编辑不过十五年,在南华门东四条这个编辑、作家汇聚的古老胡同里,做过二十年、三十年编辑的老前辈多的是,我这点编龄实在微不足道。现在却莫名地觉得,这个职业我似乎已干了漫长的若干年,好像背负重荷,走在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旅途上,油然产生...  相似文献   

7.
8.
为人作嫁     
嫁衣,一个让男人和女人都心动的字眼儿:嫁衣是水,来自情窦的泉,随着少女的花季雨季,一路欢歌,四处交响.漫入婚姻的宫殿。  相似文献   

9.
1984年秋天,我大学毕业后留校,这时正值出版社筹建。由于这个契机,我来到了出版社,和出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岁月匆匆如流水,十度春秋转瞬即逝。我从一个天真的小姑娘,逐渐成熟起来,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默默地耕耘于翰墨之中。lO年来,共编辑图书80余种,内有9种获奖,多种图书称颂于世。由我担任责编的《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法制讲话》、《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纲要》等获奖图书,以学术价值高、填补本学科空白,博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做编辑难,做一个民族出版工作者更难。我非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年,刚满二十岁。当县广播电台一纸报到书传到手中时,我几乎彻夜未眠,因为,记者这个具有耀眼光环的名词使我兴奋不已。见习一个多月之后,电台领导决定把一组二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交给我,这组节目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播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信任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精心编织的记者梦又离我远了一点。当时,编辑部一位领导意味颇深地对我说:“小张,做几年编辑对你有好处,说不定能长不少见识呢!”说实在话,当时父母眼中仍是个“毛张飞”的我,对这“好处”并没有多深的理解。那时,虚荣心颇重的我自然觉得当记者比编辑更“带味。”  相似文献   

11.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12.
我做编辑是半道出家的。说半道出家,是与那些出版社一成立就做编辑的同志相比,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时间并不算短,至今已36年有余,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占3/4还多。我所乘的编辑之船,本来航行到了岸边,并刚刚起岸,可是,经不住老友的鼓动,又重新返航,再作水上行。这也算是我顺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海”吧!  相似文献   

13.
诗人流沙河在77期《随笔》发《尴尬二十四》一文,记写文革中啼笑皆非的往事,读来倍觉解颐。联想编辑行当,也常有尴尬事。仿其作以记为人作嫁中的尴尬若干。●每日读稿编稿看校样,白纸黑字日日扫描,天长日久眼部常处于疲劳状,有时一张校样审读两三遍,自以为万无一失,不料出版方半日,电话“责问”即到。诸如湖南成了“湘南”,“石化”成了“化石”,更有出手不凡某报的“土产出口”成了“土匪出口”。实在骇人听闻。●偶编文摘版,精心挑选,择一满意稿,配图插  相似文献   

14.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人作嫁与装扮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编辑",人们自然就想起"为他人做嫁衣",编辑常为此慨叹和苦恼,别人也因此对编辑或歌颂或挪揄.  相似文献   

16.
为人作嫁,是期刊编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似自谦,更似自嘲。也难怪,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编辑工作只不过是简单的删删改改、整理加工。其实,为人作嫁,看似轻描淡写,却内含玄机。一名优秀的期刊编辑,必须能画龙点睛——作者的文章好比画面上的一条龙,那么编辑就必须是那个点睛之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条龙活起来、飞起来,才能让这篇文章生动起来、丰满起来,最终见刊以馈读者。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当学校党委决定调我筹备组建出版社工作时,某出版社一位曾担任我的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我丢掉自己的专业,而从事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感到有些惋惜。在他看来,我似乎已是一个学有所成,且在湖北电工学界小有名气的学者。当他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我抱之一笑,答曰:服从组织需要,听从组织安排吧! 十年过去了,十年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在为党工作的最后十年,置身于出版行业,不仅是组织  相似文献   

18.
涂渝 《新闻记者》2006,(11):7-8
1981年10月,我参加新民晚报招聘考试后正式调入副刊部工作。复刊伊始,指定我负责群众来稿和“灯花”专栏,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副刊编辑生涯。 复刊之初.夜光杯的群众投稿每日高达200至300篇.8小时不停地“手不释卷”,地板上摞起厚厚的一大叠。但当时来稿质量不高,每日能选出的仅一两篇而已。后些年,媒体日多,群众来稿呈减少之势,至今百篇左右(现开电子信箱,各版面信箱中的来稿未计此数)。但今非昔比.如今因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来稿质量大增.每日里选出五六篇已是常事,所以已“不患寡”,而合格的稿件要排长队了。  相似文献   

19.
为人作嫁的一生——怀念赵家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像往常一样,上午11点多钟到系里取信,不料却接到了赵家璧治丧委员会的讣告:赵老已于3月12日仙逝,3月21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我默然许久,才对我们系里的研究生说:赵家璧去世了。去年12月中旬到沪上拜访赵老时,赵老的神情、气色均不错,与我谈了近一个小时。要不是赵家保姆的干涉,赵老还要告诉我许多旧事。转眼间,竟接到了噩耗。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同仁们将研究、总结编辑出版工作经验的一本论文集命名为《作嫁集》,朱家万先生著文题日《为人作嫁终不悔》。在我从事编辑工作的漫长岁月里,“为人作嫁”这个字眼不知听过多少遍!然而在不同场合,它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意,有社会人士对编辑工作的贬抑,有编辑本身的自怨自艾,但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对编辑工作者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武大出版社的同仁和朱家万先生写书著文当然是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