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教材的制定,新理念的推行,真正意义上还原了课堂的真实面目,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不可预测.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割舍",超越课堂预设,追求"课堂生成",从而力求把每一堂课经营为"满意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民主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当代心理学家认为,被人尊重是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所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基本心理要求,人的生存和成长,首先需要从自尊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这样师生和谐,教学和谐,课堂才会精彩.特别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高度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天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学生合理的学习行为多鼓励和肯定.如在教学《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时,有学生针对毛泽东"罢课"和"公开反对父亲",提出"毛泽东小时候这样‘顽劣’我们能否提倡?"又如在教学《木兰诗》中有学生针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语,提出:"古代妇女都要裹脚,一洗脚不就露馅了吗?"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种种问题,有些可能是"节外生枝",作为教者不能一棍子打死,应予以关注和尊重,和颜悦色地进行解释和指导,这样学生既可获得知识,又体会到被人肯定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由于成长经历、知识修养、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解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主观上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存在差别,多元化的解读让师生对文本有了更大的理解空间,为教学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比如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话"和"交流",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为此,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应有尊严.  相似文献   

4.
教学活动就是生命活动.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似乎学生是"容器",是"机器",教学远离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舍弃了人的幸福和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生命,与学生心灵相通,进行生命化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尊重是平等对话的姿态,是民主对话的行为,是自主对话的原点,一场精彩的对话一定由"尊重"开始。在"对话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促进"尊重",学生享受"尊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尊重学生的对话起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对话起点,引领他们从起点出发,开始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可见"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具有很强地"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音乐生活观",培养"创新教育观",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于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进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的作风,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伙伴型关系.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宽容他们"异想天开",保护他们的独创精神,切忌挖苦、讽刺他们的"幼稚行为和言论",为学生创立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消除胆怯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主体"地位,鼓励自主阅读、个性体验、自由表达.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的革新,不少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主体"地位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智慧、灵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教师暗中操作的那只手被坚决消灭了.一堂初二语文公开课上,课始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在小纸条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交给老师.接下来语文老师几乎收到了每个学生或多或少的问题纸条,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就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解决.一堂课就这样由学生唱戏,教师就隐身幕后.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没有学生应和,没有被教师牵着走,没有上演一出教学的"木偶戏".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磨课"就是最好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研修或集体备课是最好的"磨课"时间.所谓"磨课",笔者认为就是指由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择教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研组以往"备课、上课、说课"方式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扩大办学规模,大学一改过去以选拨淘汰为基础的精英教育走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大众教育。这种大众教育带来这样一种现实:不同学业水平、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品行修养、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家庭境况的学生进入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机会增多,面对"学生差异",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这样一种正确态度: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把学生差异当作教育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开创一种新的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教师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而自己由过去教学的"中心"走到教学的"边缘",甚至完全退出舞台当"观众".结果"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变成了一种"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13.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会不自觉地设计丰富的教师语言,用问题串联课堂,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引导学生,以便自己在课堂上掌控大局。本文通过反思同一篇课文的两次不同教学,力求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理解遵循学生思维顺序,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们的回答具有"自由度",让课堂也变得更有"温度"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加拿大三个多月的学习中,让我亲眼目睹了加拿大的小学数学课堂非常注重动手实践,尊重创新独立思维,重视"体验式"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仅依靠教师"教",更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学习的数学知识才会记得牢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即教学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看待。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者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巧妙化解学生疑问;尊重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总之全面认识学生,认真分析学情,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选择教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历史教学就会成为一件充满智慧的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历练我们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一、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搭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1.尊重、赞赏学生,是创建民主教育的第一要素"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  相似文献   

19.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运用中掌握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文以某中学教师的一次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探索,并指出了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和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扎实"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做到如下三点。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2.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的需要。什么是学生的需要",就是在课堂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