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新生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党和人民把祖国的未来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交给教师培养,这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极大信任。在党的教育下,解放十多年来,绝大多数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肩负责任的重大,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都能热情关怀爱护学生,以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采取了耐心的、细致的、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学生。广大的少年儿童,在他们的辛勤培养下,正在茁壮地成长。但是,还有少数教师,在教育少年儿童的态度和方法上却仍然存在着问题。譬如, 有的认为,儿童顽皮,不听老师话,纪律不好,学习不好,只有采用体罚才能管教好。因此,学生迟到了,不准进教窒;学生写字不好,罚他重抄;学生吵架,训斥一番;……还有的教师虽也知道不应采取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办法来对待学生,但,一看到学生不听话,不守纪律就耐不住性子,就要大发脾气,有时甚至对学生施加体罚和变相体罚。显而易见,这种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来,一部分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处分的消息不时传入校园,使老师们意识到了体罚学生的严重性,老师们相互告诫,不能再体罚学生了。并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不要再体罚学生了,管他能学到多少。”就这样,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异的情景:老师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因不敢体罚而不再过问,对成绩后进的学生听之任之,导致绝大多数班级的纪律日趋涣散,班风渐坏。 这一情景应引起我们教育界所有同仁的重视,我们必须寻求一条解决的办…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已不多见。但在教育过程中,一些班主任和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  相似文献   

5.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  相似文献   

6.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民众的呼声: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再有人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社会呼声很高,但是,相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却屡有发生.显然,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十分错误的,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是不是适当的惩罚也要取消呢?中小学生年纪不大,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也较差,正处在成长阶段,为此,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纠正这些认识和行为的不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怎么纠正?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的教育,光靠赏识、引导往往是不够的,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适当的惩罚就是这样一种外力.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李镇西认为:"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笔者对此颇有同感.下面略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 时下,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其实,这是社会对惩戒看法的偏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教师依法对学生管理的手段等同于体罚.体罚,古人视其为天经地义,一把戒尺打出栋梁之材;而体罚已被禁止.但惩戒却不可随意摈弃.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学生,但对何谓适度并未作出清晰界定。因此,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容易将惩戒越界为体罚,同时,因为缺乏评价标准,涉及惩罚学生的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2014年底,湖南省娄底卫校某班主任因惩罚学生而引发的"嗑瓜子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规制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应在坚持反对体罚的前提下,厘定"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两个概念的关系,并对教育惩戒权行使作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10.
王淦生 《教育》2012,(25):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事先已经做出了相  相似文献   

11.
<正>当下,学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教师体罚学生等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而另一种以写检讨、罚抄写、语言讥讽等为方式的校园"软暴力"的现象却又有抬头的迹象。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冷眼相待;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讽刺挖苦。"哀莫大于心死",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给学生自尊、人格和灵魂造成的危害远甚于形体摧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赏识(鼓励)教育理念和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政策规定的影响,更由于教师采用批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自杀的事时有发生.当教育部出台"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一法规条文时,很多教师竟然一时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教师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损伤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导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步履维艰,陷入了软弱单一,无为低效的困境。其实,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它是以爱为前提的教育方式的一种。在班级管理中掌握艺术的惩罚手段,奖惩相结合,将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体罚教育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讲,体罚是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使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身体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受到损伤的一种教育方式.体罚是教师合法教育惩戒权的不当行使.体罚分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两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一些学校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和教育活动,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对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存在"软暴力"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伍德勤 《教育研究》2006,27(3):88-91
我国颁布的多部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仍继续犯体罚学生的错误,而另一部分教师又不敢大胆地管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所以,必须明确处罚、体罚、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的处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是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以杜绝中小学教师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可不可以打学生?在当今中国提出这样的问题,无异于问汽车能不能开下水、轮船可不可驶上岸一般,不值一咽。然而近日报上却刊出了这样一则消息:老牌"民主国家"英国进行的一项有关"教师该不该体罚学生"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教师适量体罚(以不致伤致残为宜)大有必要"者竟然不在少数。这倒为崇尚"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觅到了一位"洋知音"。本人无意就"教师能否体罚学生"或是"体罚如何把握适度"去妄加评说。倒是觉得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一贯显得温文尔雅的"灵魂工程师"何以一到某些学生面前即变成了怒目金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北京某职业学校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辱师事件。这起辱师事件引起了笔者对教育惩戒这一话题的思考。近年来,老师体罚学生的极端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为"惩罚"学生而被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媒体也不时报导一些"恶师"事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至于学校谈"惩"色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束手束脚,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0.
郑丽敏 《贵州教育》2014,(20):20-22
正在中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涉及体罚的教育谚语,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等等。这些谚语清楚地表明了古人对体罚的态度。在旧时私垫里,讲台上除了书,还有一块专门为先生对学生实施体罚而预备的木板,叫做戒尺。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就有着这样的一把戒尺。由此可见,体罚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被认可的,而且是合法存在的。可是,由体罚引发的许多教育问题也慢慢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