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松龄是清初梁溪诗坛的重要成员,《清史稿》有传,不过所记较略。他两度入朝为官,又积极参与江南地区的文人结社、雅集,和邑中名士、仕锡官员、渌水亭文人、方外高僧等交往密切,在当时文人儒士中较有影响。通过对秦松龄交游的梳理,可大致了解其生平事迹与品性才学,感受清初江南士人丰富多彩的文事活动,亦能从中窥见其入清后心态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但由于中央政权南迁已久,不免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这表现为南人地位的提高,北方大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作用日渐衰退.宋齐梁陈四代,儒士籍贯江南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由南朝儒士籍贯随着时间延续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江南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儒学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本土学术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南方土著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并使之走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王萌筱 《文教资料》2011,(23):12-14
元好问的《威德院功德记》一文体现了作者谈论佛教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本位进而观照其他思想体系的“由儒观释”和以他者为反思儒家思想之镜鉴的“以释鉴儒”两个向度.这也正代表着元初儒士阶层面对儒释二教的基本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4.
元代以吏治国,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儒士由科举及第入仕为官的道路被阻断,纷纷加入由吏入仕的行列,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个人数可观的儒吏阶层,使得"以儒饰吏"在元代的文人叙述中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以儒饰吏"的广泛使用,是儒吏阶层文化身份认同的产物,也反映了元代独特政治环境下主流知识层对"儒"的社会功用和终极价值原则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蔡松年是金代前期的重要文人,他不仅官至右丞相,成为金代文学家中“爵位之最重者”①;更重要的是,他由宋入金,将苏武的创作风格带到了北中国的大地上,使得“苏学盛于北”,开金源一代风气之先,功莫大焉。由于他来人入金的身世与经历,使得他不同于后来生长于金朝本土的文人,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从思想到行动上有一个抗拒──接受──效力的变化过程。这种政治态度与心态的变化轨迹及其缘由,是我们研究蔡松年时所要重要考究的一个方面。由于史料的匮乏,蔡松年自己的作品便成了我们探讨其心态的一个重要的、可靠的依据。读蔡松年的…  相似文献   

6.
范成大仕桂期间的诗歌作品折射出南宋士人眼中广西的本土生态以及历史文化基因,他对这片土地的吟咏塑造影响着后人对岭南风物的观照。范成大仕桂诗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家国情怀介入地方书写,表现了南宋士人的历史责任感;二是在摹山范水的同时将自身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外在的山水形态高度结合,赋予了山水独特的文化魅力;三是改变了前代旅桂文人对岭南的他者书写模式,表征了广西的地方文化特质,塑造了人文广西形象。范成大的个案研究表明,当地方书写能够表达地方认同、塑造地方形象并在地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场域中凝聚地方特色时,它就具有了建构区域意象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莲川藩府文人中的优秀词人,形成一个有着相同的政治目标和生活环境的特殊词人群体。他们的词创作,是藩府文人思想情致的显现,也是时代风会所造成的藩府儒士文人群体心态的一个缩影。其词作题材相近,风格相似,表现出典型的河朔地域词风,纯朴质野、伉爽清疏、豪旷雄健。金莲川藩府词人群体,在金末元初北方词坛影响很大,对元代词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韩凯 《天中学刊》2023,(2):66-73
《世说新语》注重统合儒、道思想,形成儒仙观念,而儒仙以儒士的人格操守为底色。《世说新语》有意记录刚毅谅直的魏晋士子。宋仁宗朝士人青睐《世说新语》,与《世说新语》对话主要围绕风操与渊静两个层面,如独击鹘般立朝大节,探索诗意居世的具体方式。这种对话并非单纯的效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有所新发展。酒隐、地仙体现宋型人格的鲜明特征。庆历风韵作为宋型美学的初成样态,《世说新语》对其发挥了一定的启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的儒士王朗,他的政治立场从建安元年之前一直到三国时期经历了三次较大改变。作为士人群体中的一员,王朗个人政治立场的不断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变化。在这种王朝更替与士人政治立场转变的影响下,仍坚持儒家经典纲常伦理的名教支持者与以注重法术刑名为主流思想的名法支持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二者在思想上的碰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国时期至魏晋时期名教派与名法派在治世思想上的交流融合,也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提供借鉴,使两晋统治者注重顺应民心,儒法并用;以及对魏晋后士人融合儒道,在入仕与遁隐间寻求平衡,促进玄学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