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欧洲新移民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主要包括对文革的反思、对历史文本的戏拟和重构以及以个体经验改写历史的尝试。这一叙事或从个人化和日常化的经验视角,或以消解的反讽的叙事立场,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怀疑、颠覆和解构。它与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构成了一种承续、互补和呼应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考察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命运,需要在广泛汲取多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内涵;以此为逻辑起点,运用整体性方法即时代生活进程、民族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格局的宏大尺度,概括出当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再根据马恩的现实主义理论对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理论主张、创作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小说,古华的《芙蓉镇》充分表明后发现代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表面讲述的是个人故事,实际表现的是国家命运。小说建构了一个由党性、经济指标和道德伦理组成的价值判断系统。但就本质而言,党性是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原则,党的主流意志是其最高意志,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意志必须以党的意志为转移,个人意志只有非常狭隘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1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既经受了政治压力之重,又经受了经济驱动之轻,所以从上世纪末的众语喧哗到新世纪的风平浪静是有其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必然原因的。新世纪文学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又一次呈现"向内转"的特点,深入人的心灵与精神层面,使文学名副其实地臻于人学的领域,在叙事上既重视故事又超越故事,既重视本文实验又考虑读者接受,显示了不同创作方法与思潮的交融互补。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与命名又可有些新的设想,以适应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教学角度,谈同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近几年来不但尝试打通大陆与台、港、澳,也尝试着打通中国与世界,尤其尝试着用比较的方法,沟通整个华文文学从题材、风格到价值的联系,以试图复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并从一切可能性上找到形式与精神的互补,以寻找和创造前所未有的大华文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文学日常叙事缺席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这一宏大的特殊历史时期里,日常生活因其个体性、私人性而变得相对无价值无意义,日常生活在文学中亦被人为地掩盖、改写甚至剔除,这样书写的结果是,最终导致以日常生活为叙事对象的文学在当代的缺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是《讲话》隐含的对于题材等级性的划分;二是日常生活强烈的个体性所隐含的现代焦虑;三是日常叙事在经典现实主义看来缺乏典型性、倾向性而有自然主义的嫌疑。  相似文献   

9.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提出了“反元叙事”的概念,这一概念投射到文学的层面,则主要包含了对宏大叙事的违背和总体性的解体。以这部20世纪70年代末的著作所包含的关于后现代的含义来反观中国新时期文学,能够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所具有的后现代特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在其阶段性发展中,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这样的历史命名.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世纪,大陆和台,港,澳两岸四地的文学理论批经劝了由中心到板块再到交汇运动的发展过程,终于在八,九十年形成了多元共性,互补交融,竟相发展的局面,这种由跨越到整保的局面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在观念,形态及文体多方面均有利于新的文论话语的创建。  相似文献   

12.
两岸四地“将”字句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多,但是语义类型却有不小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的选择和使用上:大陆多为[+强处置性、弱致使性],而台港澳地区则多用[+强致使性、弱处置性]动词。除此之外.大陆与台港澳在“将”字句在书面语体色彩上还有一定的“程度”之别,而台港澳三地之间也存在“大同”之下的“小异”。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和香港,张謇的著作被先后出版和重印。在台港学术界,对张謇的思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所从事的工商业等,不断地续有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展示了不同于大陆学术界的探索重心和别样视野;而早年迁居台港的张謇的一些亲朋乡党、门生故旧或其同时代人留下的对张謇及其事业的记述和有关文物,也可补大陆史料的阙如。  相似文献   

14.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5.
虚义动词"搞"的使用情况在两岸四地有很大不同,就台湾的情况来说,在使用频率、用法以及感情色彩方面都与大陆呈相当明显的对立分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则是对此词的负面认识和评价;香港"搞"字句常以"港式中文"面目出现,并且多用于俗白表达;澳门"搞"字用得不多,但与内地的一致性最高。两岸四地"搞"的使用除上述差异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是大陆与三地之间的互相靠拢。  相似文献   

16.
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由于西方慈善观念不断渗透,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经历々不寻常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中西慈善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特点。具体言之,教会慈善组织传入与发展,使得三地的慈善组织“西化”色彩日益浓郁;同时,受闽粤善堂影响较深,华人慈善团体蓬勃兴起,且与内地联系紧密。港澳台慈善界在致力于本土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积极参与内地的赈灾恤贫。表现了血浓于水般的亲情。  相似文献   

17.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法域国家,在两岸四地中,对待区际法律冲突的做法各不相同。台湾制定了专门的区际冲突法,而大陆和香港、澳门则是比照国际冲突法的规则来解决区际冲突。这种状况导致在实践中存在管辖权冲突、法律规避、反致等问题,并伴随着判决得不到承认和执行。文章通过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现状和特点的辨证研究,比较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各种模式,认为解决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最佳方式是制定全国统一的区际冲突法,而不是统一实体法,并对制定全国统一的区际冲突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具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台港学是中华整体学图谱中的学,是中华化框架内的同质学,具有相同的血缘与遗传。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地理环境、语言风俗,还是性格特征和化心理,两岸三地的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特征。中华学的整体性,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