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创新和语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谭天 《视听界》2011,(4):66-70
电视新闻评论从最初借鉴报纸媒体新闻评论的“移植期”,发展到今天的“独立期”,凭借其独特形式和舆论引导功能,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屏幕里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节目样式。目前,电视新闻评论逐渐进入一个“多态并存”的时代,其舆论引导的效果和力度越发显著,在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视语态 我国学者孙玉胜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道: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①在电视中,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每一个现场声,主持人的衣着、表情、举止,甚至演播室的每一件物品等都表现出新闻语态.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范式与理念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范式和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对其价值解读与理念革新问题作了深入探析,进而提出了在变革中如何坚守新闻评论节目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叙事语态需进行一场转型变革,借助话语方式转型、媒体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方式,增强电视新闻叙事播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电视新闻质量,增强受众黏性。  相似文献   

6.
彭海涛 《视听界》2005,(1):15-1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代表了新闻事业的新成就,而且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情况下的新闻观念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所特有的品质,是新闻在电视上的优良表现形态和类型。从新闻在各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化首先在操作上起始于新闻语态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新闻语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了新闻的语态,展现了新闻的高端发展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7.
业内被提及频率颇高的一些观点中,"电视画面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因素"总不能例外。究其所因,无外乎是由于电视画面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中所承担的功能和作用所致。而了解或分析电视新闻画面在叙事时所显现出来的语态特性,则对提升新闻作品报道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形象思维改善电视新闻的语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很受启发。感到电视新闻也应从改变语态开始。使其更具社会效益并带来经济效益。于是想到形象思维,试图从此入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答案。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的形象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是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塑、电影、小说中普遍遵循的艺术规律,电视文艺属此范畴。电视新闻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广泛运用。如新闻故事化,这是普遍认可的新的理论。故事化必然运用形象思维去提炼主题、塑造人物,这仅是其中的一点。概括起来,我以为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进一步打开,中国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知道了美国电视《新闻60分》,知道了《20分/20分》,知道了电视可以开掘,可以分析。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可以有深度报道。我国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4月开办了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该栏目一直以高...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作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电视新闻配发的编前、编后语以及节目主持人、记者的即兴点评,主要以口播形式出现。这类形式大量存在于《新闻联播》及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之中;另一类是电视专题评论,也称电视评论片,将活动图像、同期声、背景资料、字幕与夹叙夹议的评论报道词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形象化的政论”。  相似文献   

11.
(1)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它既区别于电视新闻,又有别子一般电视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舆论的旗帜,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它依据新闻事实,就实论虚,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指导性的政论性新闻体裁。它的本质特征是集新闻性和政论性于一体,熔新闻体裁和政论体裁于一炉。缺少其中一个方面,就不再是新闻评论,而是别的什么体裁了。  相似文献   

12.
一作为当今最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声画兼备、视听结合的电视,拥有报纸、广播所难以企及的传播特性,它为电视新闻评论的采制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1.形象性:电视的图像表意符号长于直观,生动、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管评论的论证过程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但电视图像的直观效应,将为抽象的理念提供具象的映证,易于消除传播中的“盲区”。形象化的论据将产生“稀释”论点的效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多彩、生动,更富吸引力。2.实证性:电视特有的声像同步保真传递的方式,将忠实地记录和…  相似文献   

13.
姜鹂  刘银刚 《新闻窗》2005,(4):27-28
如果说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新闻事件,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给观众以“信息”的话,那电视新闻评论则是以客观事实或现象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事实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观察,揭示事实的本质及所蕴涵的意义,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仅给观众提供“信息”,而且给观众以“感悟”。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了从“用事实说话”向“用观点说话”的评论风格的转变。本所研究的,是“用观点说话”的直接的电视新闻评论。章界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和作用。区分了电视评论员、时评嘉宾、主持人等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三种角色的地位和要求.并对电视新闻评论中媒体立场把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老报人邓拓曾说:“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如果说社论是报纸的旗帜的话,电视新闻评论则是电视的旗帜,如果电视不善于运用新闻评论,不精心组织、撰写、采编、制作评论性节目,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就难以跻身于当代新闻媒介之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继承了电视专题节目精雕细刻的优点,发扬了口播电视观点鲜明、语言泼辣的长处,同时增强了公开性、开放性和时效性,使得它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利用电视进行舆论引导、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沟通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那么怎…  相似文献   

16.
张曦 《新闻世界》2009,(4):51-52
多元化时代促进了电视节目的进一步繁荣,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提供服务、娱乐大众,电视节目承担了丰富而多样的功能。在诸多节目形态中,新闻类节目依旧是影响最大的节目形态之一。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的竞争力和收视率。  相似文献   

17.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2,(4):41-46,84
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改变话语形态、创生新闻节目亚形态提供了可能。由于3G技术和微博的成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报道中的融合也日益加深。早间新闻所在时段的特殊性和目标观众的收视特征决定了它获取和传播新闻的过程更需要通过媒介融合寻求突破,在与手机融合的过程中,专属于早间新闻的融入式新闻语态从原有的民生新闻语态中分离出来,并生成了新的新闻栏目亚形态。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静 《青年记者》2007,(19):51-52
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张宁 《视听界》2014,(2):105-105
评论体现媒体的品质、深度、风格,赋予新闻资讯浓郁的人文色彩。近年来,电视评论节目日渐式微。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来看,长期以来受到较多管控约束,嘉宾也自觉形成了“评论尺度”,在评论时不温不火,很难凸显个性,独到的观点更是难求。嘉宾评论沦为“卖口水”,谁还买账?以江苏城市频道评论节目《新闻夜宴》为例,2008年元月1日开播,节目评论员汇聚了各媒体名嘴、各界精英及高校知名教授。开播伊始,节目收视率飙升至之前同时段的两倍。然而,运行两三年后,节目遭遇选题瓶颈、评论口水化、同质化栏目越来越多的尴尬。虽然节目经历了种种创新改版,收视率终究江河日下。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和新闻资讯节目放在一起考核收视率,使得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逃不过被淘汰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5,(9):20-20
安陆市广播电视台(432600)赵玉兰在《电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一文中认为: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的重要一员,能否就新闻事实及时的发表评论,是对电视台综合水平的一个检测,是充分发挥喉舌作用的关键。时效性是电视新闻评论的生命线。通常有双重含义:一为时间,即尽可能缩短评论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二为时机.即重视因时因势,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这两个侧面是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