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政府"新政"时期和抗战时期,近代西北城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抗战时期,西北城镇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城镇。但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国内政治变迁以及战争、灾荒频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近代西北城镇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漕运是我国古代东西漕粮转输的必经要道,历史上也是沟通长安与洛阳这两大都城东西水陆运输干道上的漕运枢纽地段,对于维持定都关中政权的政局稳定以及两京格局均有着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原王朝的军事中心,三门峡漕运也因此成为朝廷在西北地区发展军事,进行战争,加强边境防务,维护边疆稳定的基础。同时,历代王朝也利用三门峡漕运在灾荒年份赈济灾民、平粜物价,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4.
吴广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F0002-F0002,F0003
中国是一个灾荒频繁的国家。过去,我们一向忽视了灾荒史的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大批有份量的灾荒史研究成果,涌现出了许多致力于灾荒史研究的专家。其中,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杨鹏程教授,率领他的灾荒史学术研究团队十余年来一直沉潜于湖南及荆江一洞庭湖区的灾荒史研究,方向集中,特色鲜明,成果叠出,成绩斐然,受到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瞩目。最近,杨鹏程教授等著的《湖南灾荒史》被作为大型丛书《湖湘文库》之一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5.
北宋西北地区因其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北宋经略西北,战争频繁,对宋夏边境蕃族人口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战争及运粮过程中北宋兵力与民力的损伤也极其严重;北宋民众的劳役负担逐渐加重,沿边居民的生活亦受到影响.战争影响下的民生是认识北宋经略西北历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匪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普遍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旧中国云南的匪患状况是云南社会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在民国时期,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加之灾荒频繁,战争不断,遂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和土匪.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多民族杂居,自然环境与社会问题较其他各省更为复杂,匪患也相当严重,研究云南匪患问题有助于全面了解近代云南社会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7.
武昌起义前的西北地区,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革命党人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秘密会社活动频繁;一方面,留日学生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武昌起义后,西北地区率先响应。以陕两为中心,清军先后由东西两线进兵,集中围剿,成为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前西北地区的一场悲剧性战争。西北地区响应武昌起义其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为辛亥革命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先决作用,为西北辛亥革命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军阀混战封建剥削等原因,西北地区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鸦片种植面积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烟税繁重,沉重的赋税、杂捐等则共同加重了社会脆弱性,进一步降低了民众防灾水平和能力,使得西北地区陷入贫困和灾荒交替的恶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9.
1938—1945年河南省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给河南农村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农村财产损失甚巨,农村人、口在这几年灾荒中大量死亡、流失,使得再生产的劳动力极其缺乏;灾荒的不断发生不仅使农业劳动力遭到破坏,而且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耕畜数量锐减、农业再生产的可能性极端缩小;此外灾荒还造成物价非正常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恶化。总之,八年的灾荒给河南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