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包括易学文献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学术视野,对《易经》在西方的译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在翻译和诠释的过程中用出土易学文献来替代通行本部分对应文字,或者结合甲骨文、金文以及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易经》的意义进行重塑,打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在《易经》的诠释上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作客百家讲坛,经典讲解《易经》。他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本文根据曾教授的讲演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3.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中,《易经》可算是最古老、最深奥、最富有影响力的一本书了。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谓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皆可引以为说”,到今天不绝如缕的“《易经》热”,都说明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深深地埋藏着一个难以化解的“《易经》情结”。这一情结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的政治疆界,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其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在韩国的国旗上就可以看到“太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第一手英文资料,探讨《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早期传播,强调了晚清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对于该作的首倡之功。主要涉及两方面材料:一是马礼逊编辑的《华英字典》中的孔明词条,二是米怜撰写的《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中的《三国》。整体看来,由于对世俗文学的偏见,马礼逊对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通俗小说只有首倡之功而乏译介之力。  相似文献   

6.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职业圈》2008,(19):102-102
《易经》是一本帮助人们解除困惑的智慧之书。古往今来,解读《易经》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书独辟蹊径,不做卦象分析,不做风水解读,而是着重探讨《易经》思想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泾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坟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辩,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文,集中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以“阴阳”为载体的两性文化的世界观和《易经》中所运用的以“周易”为形式的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易经》的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怎样影响和制约着儒、道两系在以后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球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和经典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初步介绍了西班牙道明会传教士高母羡对儒家通俗读物《明心宝鉴》的翻译,梳理了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翻译成拉丁文的历史,并从比较哲学和跨文化视角对罗明坚的翻译进行了哲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序的更替即将把世界推向21世纪。以文化交流而论,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以“西学东渐”为主的单向流势,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谓“东学’,也将更多地流向西方,从而使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双向交流”之势。人们发现,在世界很多地区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亚洲在崛起,中国在崛起。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推进了对外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古老的东方文明乃至中国人的形象已不再与“愚昧”划等号,否则洋媳妇怎肯到中国农村落户?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古史辨派"疑古辨伪"思想的烛照之下,以韦利、孔理霭、茹特、闵福德等西方汉学家为代表的语境批评派基于现代科学精神和现代学术意识,打破传统易学的藩篱,把《易经》放入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易经》的诠释和翻译上作了去德教化和去经典化的处理,从社会经济、祭祀活动、部落战争、奴隶与俘虏以及肉刑等方面再现了卦爻辞所记录的原始社会的古朴风貌,在《易经》的译介上走出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林海雪原》作为"十七年文学"时期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之一,自出版以来便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然而自其出版发行至今,学界始终没有对其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个缺憾。本文通过OCLC数据库以及Ci Nii数据库对《林海雪原》进行版本和馆藏量的统计,使用JSTOR1统计研究其学术提及率,并对海外普通读者对《林海雪原》的评价进行收集,尝试对《林海雪原》进行海外传播效果的梳理,以补  相似文献   

14.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八月的乡村》是较早被译为英文且在美国取得一定传播效果的中国近现代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二战"为背景,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太平洋战场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1934年,萧军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的创作,署名田军。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轰动,很快被翻译为英、俄、德、挪威、瑞典等语言并在多国出版发行。其中,英文全译本《八月的乡村》由译者伊万·金(Evan King)翻译,埃德加·斯诺(EdgarSnow)作序推荐,于194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并获得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儒家思想从东方走到西方已有四百余年,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蔚为大观。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儒家思想及其文化的传播效果与现状、途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有鉴于此,本研究做了两部分调研:一是目前西方民众对儒家思想及文化的认知调研,二是欧美主流媒体对儒家思想的报道调研。目的是展现西方民众对儒家思想的知晓度、兴趣度及认  相似文献   

17.
<周易>成书于周文王时代,相传是由周文王和他的弟弟周公旦相继完成.而<易经系传>是孔子读<易经>的心得笔记.-本将近3000年的古书,-个2500年前古人写的读书笔记,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呢?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国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而采用多种视点展开研究的非汉语的成果,不仅使《文心雕龙》赢得了新的读者,而且为它的研究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去探讨《文心雕龙》在异国传播研究的历史。 关于《文心雕龙》在日本的传播,我读过土田杏村、太田青丘、户田浩晓、兴膳宏等学者的论文,他们对《文心雕龙》传播轨迹的挖掘与描述,引起了我对历史上日本学人对中国文学理论容纳摄取倾向的思考;另外,在我读到的日本古典文学著述当中,也发现了几则上述论文未曾涉及的材料。我愿把这些材料与我的看法简述如下,以供研讨。 一 上述论文都已指出:在宇多天皇宽平年间(889—897),藤原佐世辑录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当中杂家部及别集部均有“文心雕龙十卷刘勰撰”的著录,这说明九世纪后半叶《文心雕龙》便已东渐日本。实际上,从都良香对《文心雕龙》的引用来看,它传入日本的时间表还应提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十三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译介了《易经》。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与柏应理是西传《易经》的首批西方学者,他们开索隐之先。由于思维差异、宗教政治、宗教训练与汉学发展的原因,其后的译介者分为两派,白晋等人将索隐式翻译推向极致;刘应等人的翻译则基于文本。《易经》的译介源于传教之需;对《易经》的索隐起于良善,见于亲和;索隐派的思考出自内心,源于信仰,流于争议。这些耶稣会士客观上把中国的群经之首推向了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远去70年了,但这史诗般的壮举,似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重走长征路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所说:“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虽有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但它还是巧妙地被传播出去,让公众了解真相,从而产生震撼世界的轰动效应,这与早期对外传播长征的中外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