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讽话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Sperber和Wilson认为,反讽话语在本质上是回应的,并据此提出了反讽回应理论。以该理论为框架,比较分析男女性在反讽话语使用过程中目标对象、表达方式及语用策略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的跨学科研究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爱玛》是简·奥斯丁最优秀、最成熟、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小说作品。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女性作家,被誉为反讽大师。《爱玛》的反讽艺术被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评述。基于此,就小说中的"自由间接引语"这一人物话语表达形式进行剖析,运用认知语用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爱玛》中的反讽话语,探析其中蕴含的情景反讽,并探讨奥斯丁作为一名在以男性为中心社会里的女性作家的叙述策略,以期进一步验证基于关联理论的反讽话语观理解文学作品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关联理论对反讽话语的强大阐释力。  相似文献   

3.
言语反讽是一种语言认知现象,体现话语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差异。原型理论对解读言语反讽意义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阐释作用。言语反讽是基于原型的范畴,若言语满足具有一定条件的反讽环境即构成反讽原型,则言语反讽范畴中的成员根据它们与反讽原型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反讽性。  相似文献   

4.
都艳飞 《考试周刊》2014,(91):21-22
本文以Verschuren语用顺应论为框架,从交际语境顺应的角度对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人物间反讽话语进行动态的研究,从而探求奥斯汀反讽话语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以及对话反讽在奥斯汀作品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简·奥斯丁的系列小说中多次出现文中人物对反讽话语的误解,作为误解现象的一种,对他人反讽话语产生误解并不仅仅是反讽语言层面导致的一种结果,它主要是受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所影响。奥斯丁小说中误解反讽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对话交流中所导致的后果,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以及奥斯丁通过言语交际中的这一现象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E.A.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并以张玲和张杨合译的《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反讽话语翻译为个案来分析,试图从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反讽话语的翻译,旨在实现反讽话语的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源于多种文学话语的熏染和积淀而成的艺术体验图式。在研究赵树理文学话语的承传谱系的同时,从官方和民间、雅和俗的互动与转化中分析赵树理文学话语"内庄外俗",介乎服务于正典意识形态历史化叙事的正典文学同以戏拟反讽为主要修辞手段,以解构、颠覆正统和既存秩序为能事的"狂欢化"文学之间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刘淑君 《文教资料》2008,(12):40-41
反讽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就是说反话,不直说本意,而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反讽话语是建立在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的.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视角,以合作原则为基本框架来分析这一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论反讽     
自八五年以来,当代小说进入了诸种话语方式并存的历史阶段,虽然,各种话语在创作原则和美学取向上彼此各异,但它们在叙述话语上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反讽.反讽叙述含有修辞学、美学、哲学的三个层次上的意义.其修辞学的意义是指叙述选择了一种谐谑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它所陈述的却包含着与人所感知的字面意义正好相反的意思.其美  相似文献   

10.
反讽及其限制——论《围城》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伦理主要追问叙述行为的正当性与叙述话语的合法性。《围城》的立场是反讽。从叙述话语看,反讽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而且还体现在谋篇布局、性格塑造上。从叙述行为看,反讽一方面与讽刺、怀疑、伪装、预言相区分,另一方面对其自身也有限制。这种区分与限制既是《围城》叙事的正当性之所在,也是形成《围城》话语悲剧性反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大核心理论,反讽也是各大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本文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主体,首先概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反讽的相关性,其次,对小说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分析,而其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可分为5类: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表达性反讽、宣告性反讽。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人们对"反讽"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反讽误解这一写作手法被广大的文学作家所应用,反讽误解是误解现象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意思就是说对他人的反讽式的话语的误解,在奥斯汀的小说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反讽误解的应用,理解这一写作手法对于理解整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误用展开讨论,从语用学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后现代生态主义背景下的田园文学是在传统的田园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后现代生态文学背景下有其时代特色。田园文学框架在后现代生态文学背景下得到了拓展,显示其多重性;田园文学在后现代生态文学中主要以"位置感"加以体现而田园文学中的话语则是通过其反讽性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4.
晓苏小说具有显而易见的喜剧性特征。其小说的喜剧性主要来自于作者诙谐的情节安排,幽默的叙述话语和带有反讽意味的人物命运设计。晓苏小说的喜剧性是他“有意思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反讽叙述是将作为修辞的反讽从语句层面扩展至文本层面,特殊的情节模式是其形成机制之一。第一,隐含的叙述。可追溯至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春秋笔法",当隐含义否定表面义时即产生反讽。隐性进程虽也涉及双义的处理,但它属于解释漩涡。第二,情景反讽。文学艺术中的情景反讽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叙述策略,其本质是通过事态的意外转折形成人物意图和结果的巨大反差,从而实现增强批判力度、蕴含人生哲理、强化喜剧效果等功能。反讽的内涵非常丰富,综观其从古至今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六种,即转义辞格、美学理论、结构原则、话语策略、文化形态和生存立场。  相似文献   

16.
比喻和反讽作为文学修辞常用的手段,进入符号修辞的视域后,其功能也突破了语言局限,上升为表意层面的概念比喻和大规模反讽。在《周易》中,阴阳对立、八卦成列以及卦画符号本身的爻位图式从符号表意的角度看都是概念比喻的呈现。《周易》的卦序排列以及爻位时序变化则反映出一个"始、壮、究"的历程,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符号表意中的大规模反讽。《周易》符号的理据性变化在表意实践中通过比喻、反讽以及象征等修辞手段来辅助生成,并最终在这些符号的修辞运用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7.
约翰.柯里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讲述了一位年轻男子为了追逐爱情,不惜去寻求爱情水,以求获得其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的故事。该短篇小说言非所指的话语技巧令读者折服,通过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文本分析法,突出反讽艺术在短篇小说中的关键性,以使读者能更好的体味小说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8.
反讽和典故是特·斯·艾略特诗歌的两大特色。在其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反讽性典故"的手法,将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其早期诗歌中著名的反英雄人物斯威尼和普鲁弗洛克相关联、并置和对照,以古讽今。反讽性典故的创作手法与艾略特尊重传统又强调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的传统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反讽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流变概念。反讽的基本属性包括对逆性、讽喻性、客观性;以哲学的角度,从古典哲学到浪漫主义哲学再到后现代主义哲学,反讽都在本质上表现其一定的哲学属性,即否定性、对立性、悖谬性、矛盾性和统一性。这都是反讽作为普遍的人类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赞美沉默》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它以无名叙述者的讲述勾勒了非洲流散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其讲述中包含了大量的讽刺话语。在讽刺的呈现方式上,叙述者通过言语反讽对英国文明进行嘲讽,并运用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显示了爱玛话语的功能障碍与疏漏;叙述者也对刻板印象及帝国叙事进行戏仿,揭示其虚假本质;同时,叙述者既以悖论语言获得文本的讽刺效果,又在历史维度展现了悖谬特征。这三种技巧在运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隐含着叙述者与英国社会在文明与话语上的疏离。在含蓄的戏谑背后,蕴藏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透过其精湛的讽刺艺术,可以窥见这部小说中古尔纳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