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灌溉排水工程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课,本文根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模式、方案出发,构建了灌溉排水工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是我国教育领域推行的重大改革项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学科内容融合、实践性强、设计规范规程更新快等特点,因此,需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培养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遵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结近二十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授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果,提出了实践性案例讲授与校企合作方式,激发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点的参与和互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如何贯穿工程哲学的思想。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4.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讨论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改革。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提出了适应于学校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为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结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构建综合型与开放性实验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坚持三结合打造实习新模式、加强对年青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项目驱动为载体加强实践过程管理等措施,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素养。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计划和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相近.在CDIO教育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汽车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总体架构,在总体架构下对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重新构建了课程链式汽车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构造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对工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对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能力等措施,提高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在实践课程设置及教学和考核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涉及的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部分,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几年来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新形势下,实践教学工作应通过准确掌握目前社会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定位和目标,优化设置课程的核心内容,并紧密结合给排水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科研成果及工程案例,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等不同层次的实验科研训练等方面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建立水处理全流程实验设计及盲样考核、管网制作及压力实验考核、实际水厂设计及设计运行核心参数考核的多途径教学模式及考核渠道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满足当前给排水工程领域对创新性实践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9.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工程思维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从理论课程知识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和工程模拟平台建立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源于风险社会、复杂工程以及课程失衡所导致的高等工程教育的伦理危机,提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凸显工程价值观、工程选择观、工程实践观三个伦理要素,并进一步构建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课程总体框架及工程伦理理论、工程伦理实践、工程伦理拓展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1.
谢芳  赵吉文  张燕 《考试周刊》2014,(88):171-172
随着各大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不断扩大深入,势必会引发高等院校电工学课程的相应改革。本文详细分析了在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前提下,现有的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运用EDA、MOOC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课程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解决方案。事实证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师自我培养意识,充分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等几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将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全球工科毕业生的竞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竞争的资本。工程师是否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则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国外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科学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文将介绍北京科技大学与美国国际教育联盟联合开设的工程类网络实时国际化课程,以期引入国际化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采用开设网络实时国际化课程,以课程讲授和项目设计指导的方式,使学生直接接受国际跨国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指导,让更多工科学生获得海外工程师执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机会。  相似文献   

1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当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过程中存在创新型教学机制缺失、工程创新型师资缺乏、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性不够、工程实践环节欠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创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加强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具有创新性课程体系、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等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这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根据该计划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工程素质塑造几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搭建由给水排水概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质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实习等6门课程组成的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保证了课程链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全方位和全覆盖。在课程链建设中充分挖掘课程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明确了饮用水安全保障基础课思政教育阶段、专业课思政教育阶段,以及实践环节思政教育阶段的分阶段育人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促进了认知—理解—应用—创新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面向建材机械行业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有利于构建更加全面、系统和规范的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完善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本科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本文从如何发挥行业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推进过控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化工人才需求特别强调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对化工专业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如何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思考。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阐述了当前化工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几项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面向企业,面向工程"是当前国内工科类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本科生(3+1)培养计划的改革基础上,改革和优化研究生阶段(1+1)培养方案,以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培养体系、实践基地建设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本文以研究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题,重点讨论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及其要素分析、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推行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构建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以实现创新能力提升以及营造促进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等六个方面问题。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