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此时.教师及时地总结归纳.梳理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确问题的重点和方向.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楚,认识更加明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系统与综合。有利于习得学习方法、能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教法忌单一     
前些时,去某中学听语文研究课。授课教师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题目时,前一个题目是由教师直接揭示正确答案,后一个题目却有意绕了个弯子,先以肯定的语气讲一个错误答案,有些学生为之一愣,迅即指出“错了”。老师便抽学生回答,学生答得不甚了然。此刻老师才一板一眼地讲解正确答案。学生完金懂了,也会心地笑了,方知这是老师讲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许多同学在学习中都会有这样一些困惑:如地方时判断或气候分析等,教师一讲就会,而遇到问题就不会,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总是答不到"点子"上?为什么总是答得不完整?类似种种问题是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就在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的问题之间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联系,要建立正确的联系就需要有一定的反思技巧.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注意采用了以下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堂课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答案。在这种貌似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实际都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思维,智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就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语文课要在教师精心策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年来尝试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点设计系列实验组织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以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五章密度、压强的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带针头的小号针筒,并做一个护士打针的动作,立即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教师问为什么针头要做得那么尖细?学生有的答为增大压力,有的答为增大压强,教师肯定正确答案后,引导学生复习压力、压强的概念和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师把针筒上的针头取下,再出示两个去掉橡皮  相似文献   

6.
反证法是习题分析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讲评时先假设错误结论成立(假设答案),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逆向推理论证,得出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产实践、生物学知识、题干信息等)矛盾,由矛盾判定假设答案不成立,从而肯定正确答案,反证法可用图1模式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证法不仅解答“为什么对”,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错”。当然反证法不可以脱离学生对知识背景的掌握和理解而真空运用,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与假想解释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依据大纲设计教学环节,把知识通过讲解传授到学生的脑海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教学不光呆板,而且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打破这种模式?答案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与发掘知识的宝藏.……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徘徊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考生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在知识的处理上,形成一种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答案答条条,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僵化守旧的教学模式。故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这些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  相似文献   

9.
讲完北美洲一章后.我问:中美洲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答:中美洲是指墨西哥以南至南美洲之间的地方.我又问:南美洲与北美洲以什么为界?学生答: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我再问:那么巴拿马运河以南的巴拿马领土是在南美洲了,它属于美洲的什么范围呢?学生:……学生为什么答不出:“属于中美洲范围.习惯上中美洲指的是墨西哥以南到南美洲哥伦比亚之间非常狭窄的一部分土地”这个正确的答案呢?!初中学生对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较熟悉,但对“中美洲”、“拉丁美洲”等概念较模糊.他们之所以答不出正确的答案,是因为我没有指图特别说明,责任在我.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等,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新课程下,应鼓励和提倡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讲评试卷时,教师往往侧重分析“为什么要这么答”,即侧重讲解试题的正确思路是什么,费尽口舌地教导学生“应当这样想”,却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如此作答”。岂不知,即使是错误答案,也是学生…  相似文献   

11.
今天上课讲过名词性从句后,给学生出了两道题,让学生比较选择答案。等了一会,学生中除了个别学生没吭声外,大部分选择了一个错误答案。当我把正确答案说出后,问学生谁能解释为什么。看着平时程度好的学生皱眉思索一声不吭的状态,知道有点难。  相似文献   

12.
黄明勇 《时代教育》2007,(10Z):72-72
当前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普遍效率低下。究竟什么样的高中语文课是一堂绝大多数听课者公认的好课呢?这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在追问的问题。要想得到这个答案,就要明白这堂课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应该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怎样讲效益才高?说穿了.根本问题还是“为什么要这样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校园里总是能够听到教师那句熟悉的却不大引人注意的话,“这个问题我讲了不知多少遍,可还是答不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这句念叨过多年的老话,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表面看,既然是教师讲过多遍,作为学生,按理都应该答上。为什么还有好一部分同学仍然答不上呢?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恰恰就出在我  相似文献   

14.
“明天讲评试卷,今天就不用备课了.”在工作中我总是听到其他教师这种略带庆幸的话语,有时候自己也难免产生同样的想法.总觉得讲评课,无非是教师在上面讲讲评评,学生在下面听听改改.老师公布一下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学生能听懂改正自己的错误就行了.讲评课似乎成了教师个人表  相似文献   

15.
1"问题意识"的现状 (1)没有机会问. 传统的结论性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且在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时也不会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教多年来,小考大考不断,评讲试卷时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上看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为什么?原来部分学生在试卷评讲中只记答案,标准答案一写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考试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评讲的高效性呢?  相似文献   

17.
结合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卷任务及笔者的教学实践,介绍利用Word中的控件和VBA代码来设计学生自测和教师批改试卷的两种模板,如果作为自测题,则由学生答题,答完后由计算机自动批阅,答案错误的则给出正确答案;如果把“提交”按钮的属性值设为不可用,还可作为教师检测学生的试卷。  相似文献   

18.
一、师生言语观念的冲突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1)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说:"下面我把答案说一下,你们记下来."(2)教师质问学生:"为什么课本上的知识答不上去,喜欢自己编一点呢?"(3)教师之间这样的评论:"这个学生太差了,书上的话一点也用不上."  相似文献   

19.
从教多年来,小考大考不断,评讲试卷时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上看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为什么?原来部分学生在试卷评讲中只记答案,标准答案一写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考试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评讲的高效性呢?  相似文献   

20.
关于"理答",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技巧.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能推动教学过程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更能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效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