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落花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落花的古诗文,含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落花又叫“落英”、“落红”、“花落”、“飞花”等。  相似文献   

2.
雁,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而成为我国古代诗文中重要的意象,人们赋予它多种人格化的象征意义,具有浓郁丰富的文化底蕴。一表达怀乡恋旧之情雁所表达的怀乡恋旧情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也是其他任何鸟所无法比肩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雁的影子。《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鸿嗷嗷。”表现周使臣四处招集流亡的国民回归故土,“哀鸿”自此就成了历代漂泊流民的代名词。同时,由于雁是候鸟,年年知返,且有较强的飞翔、超越空间的能力,而人却不能,于是  相似文献   

3.
黄莉 《语文知识》2002,(2):39-40
“青鸟”“鲤鱼”“鸿雁”“黄耳”“信鸽”在古代诗文中喻指信使,即送信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庶民之间通信是极其困难的。官方通信可以遣使传送,而民间通信只能托人捎带,所以动物“信使”应运而生。在古代诗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出现得很频繁。  相似文献   

4.
贾增妍 《新读写》2010,(5):49-49
北京最初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首都,当时称蓟。从秦汉到清朝,北京又有广阳、渔阳、涿郡、范阳、幽州、燕京、中都、大都、顺天府、京师等60多个名称。秦时称渔阳,汉时称幽州,明清时称京师。历史上有燕、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持续时间2900多年。北京的名胜主要有周口店遗址、潭柘寺、戒台寺、北海及团城、北京鼓楼、钟楼、妙应寺白塔、北京孔庙、故宫、天安门、天坛、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颐和园、圆明园遗址、雍和宫、居庸关等。  相似文献   

5.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用古事。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二是用古语。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试题回放1.(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本文主要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本文主要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把“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认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通感与比喻非常相似,是语文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种修辞格。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通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通感,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他们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0.
11.
陈晓龙 《教育艺术》2004,(12):19-21
中国古代诗文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我们学习这些作品,熟读成诵,能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并且在写作中,尤其是在高考作文中,如果我们能恰当地运用古代诗文名句,就能够充实文章内涵,使之文采斐然。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文与古代的节日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是我们研究传统节俗文化的珍贵史料。我们要利用古代诗文来探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和特定的民俗心理、审美情趣,继承并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草”意象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创造物。它以《诗经》《楚辞》为源头,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成的。它见证着中国文学与社会的流变及文人士子的心态、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草”意象的背后有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借此也可以让我们一探古代文人士子们整体上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方式及他们无意识中深藏着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14.
梁海 《天中学刊》2004,19(4):67-69
柳宗元一生推崇天台宗,天台宗思想自然渗透于他的诗文创作中。柳宗元山水作品中贯穿的无情有性的认知态度、卓然孤存的生命理念、止观双休的修行方式三个不同层面的天台宗思想成为化解柳宗元生存困厄,领悟自我生命,重振士人理想的有力认知武器。同时,由于天台宗思想的融入也大大增加了柳宗元作品的哲理内涵,使他的诗文变得更加厚重深邃,耐人寻味,从而奠定了他一代文学大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古代诗文学习同样是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古代诗文能促使学生人格发展、民族心理认同和文化的传承。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古诗文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诗文作品中渔夫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当有学才无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诗文虚拟形象自比,渔、樵、耕、读便成为首选,四者之中以"渔"为首,更是看重了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  相似文献   

17.
借代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运用。运用借代,可以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加形象性,也可使语言富有变化。文章探讨了借代手法在古代诗文中运用的方式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薛艳 《语文天地》2010,(10):22-24
近日翻检《李清照集校注》,品味精妙字句,获益良多。念及《武陵春》一词,其中有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觉其似有所本,然又不甚明了。复忆起与宋初郑文宝诗《柳枝词》末句相似,于是笔者又翻找《宋诗选注》,幸得其然。钱锺书先生还于注释中提供出几处“载愁”之例,只周邦彦《尉迟杯》、石孝友《玉楼春》、王实甫《西厢记》、陆娟《送人还颓安》四处,仅列例句,叙述简略。为了弄清“载愁”的来龙去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其他诗词,并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9.
20.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日月的运行本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月亮本身并不具人情冷暖,而在文人笔下才生出无限风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说法。"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以情寄于物,是古代诗歌常见的现象。月也在其中做了表达感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