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不过鲧却的确是有的,七年以前,我还亲眼看见他到昆仑山脚下去赏梅花的。”  相似文献   

2.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3.
芷兰汀 《良师》2010,(7):47-47
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是这个部落的首领。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便以自己所在部落的名称——夏,作为了朝代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新学期伊始,笔者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有人向我传授治班之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镇住学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听了这话,笔者却不敢苟同.记得小时候听过关于"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终成功治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7.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8.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10.
覃先球 《中学文科》2009,(15):142-142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禹是黄帝的后裔,因封国在夏,又称夏禹,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有功,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相传在尧的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生活情况凄惨可怕。于是,尧派鲧(音滚)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尧让位给舜后,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用土堵塞洪水失败的教训,到各地去调查和测量,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使大水顺着已疏通的河川流入大海,解除了水患,还建起了排灌系统。禹又把稻种发给人们,组织人们生产劳动,度过了洪水之后的灾荒,使农业有了发展。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身带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大腿累得没了肉,小腿上磨得  相似文献   

12.
正传说在中国古代鲧和禹父子俩都治理过洪水,但由于两人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鲧在治理洪水时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洪水来就填土加堤,水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堤垮水泻,淹没村庄和田地,百姓遭殃,国家堪忧;其子大禹深究父亲治水之法,发现用堵塞之法治理洪水甚为不妥,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导之法挖渠引水,  相似文献   

13.
鲧、禹父子皆以治水闻名,结果却大不相同:一个因所谓治水有过,不仅招来杀身之祸,且落千古骂名;另一个则靠着治水之功,不但后来得了天下,且名垂史册,备受后人称颂、赞扬.本文以为,鲧、禹父子的结局、身后名,虽同治水的败、成有一定关系,但这远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应是尧舜集团与鲧、禹家族围绕着最高权力所展开的激烈权力角逐的阶段性走向及其最终结局,治水败、成云云,只不过是个桌面上的由头、说词罢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15.
千年前,大水泛滥,"禹"的父亲"鲧"带人千堵万截,历时八年,最终无功饮恨.而大禹却在"疏"上大作文章,最后成为一代王者."鲧"的"堵"和"禹"的"疏",效果如何,不言自明.由"鲧""禹"治水,我联想到班级管理工作,我们也应该向大禹学习,以"疏"治班,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6.
相传鲧禹父子均受命治水。鲧用堵,水来土掩,终遭失败;禹用引,疏渠浚道,天下大治。同样的背景,相同的对象,因方法不同而效果完全不同,这实在是值得深思的。学校德育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向往未来,壮志满怀;但又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清醒识辨是非的理性认  相似文献   

17.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受灾。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修坝筑堤,壅塞百川,结果水未堵住,使百姓遭受更大损失。舜继而命鲧之子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经验教训,变“壅塞”为“疏导”,治服了洪水,为百姓解了忧。我们在进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时,是否能从这个传说中得到一点启示呢?常见有这种情况。某同学骂了人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顿;某同学因上课看小说,被老师当场没收撕毁……这样不讲清道理,不注意引导的粗暴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认  相似文献   

18.
大禹陵     
大禹,又称夏禹、戎(róng)禹,他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以前的许多书籍都记载了禹的传说。河南登封的千城镇,古代称阳城,是禹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shùn)让禹的父亲鲧(gǔn)去治水。因为他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当,造成了更大的水灾。禹奉舜之命,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管理学生,如何教育学生,如何使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大禹治水”的古训或许对启发我们的教育观念具有现实意义。一、疏浚引导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禹的父亲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但还是无功而返。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大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启示:依势造型,…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天问》中关于“鲧禹之事”有这样的发问:“永遏在阴天,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关于“伯禹愎鲧”的看法,历来有三种: 第一种是刚愎说,祖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林庚先生承此说,他说:“愎,音必,刚愎,婞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