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2.
"南辕北辙"(初作"北辕话楚")的本义(即字面义)是动态的:心里想往南方去却驾车向北行驶("辕"是夹住牲口的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其结果不但到不了目的地,反而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例如:"现实版南辕北辙:从北京坐车去甘肃误到福州"(《海峡都市报》2011年4月9日).典出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魏策》:"犹至楚而北行.""南辕北辙"的引申义有具体和抽象之分. 具体义是静态的,有时指具体的空间方位,即指两个地方一南一北,犹"天南地北",两地相距遥远.例如: (1)当接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竟然一脸的波澜不惊.他知道甄靓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他不愿意自己的爱情就这样南辕北辙,无疾而终.(《小小说月刊》201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3.
统编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八册入选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句中的“一树高”是这样解释的:“一树高,即一高树,一棵高高的柳树”.由此可知,参考书的编者把这  相似文献   

4.
一次 ,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说 :“目前 ,中学数学教学仍然主要是搞解题研究 .现在管它叫‘问题解决’,其实就是过去的‘题海战术’,说法变了 ,其实是一回事 .”咋听 ,似很惊呀 .于是 ,在这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上 ,我就此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解决’是不是‘题海战术’?”结果 ,有 35 的人回答说 :“说法不同 ,做法一样 ,实质一回事 .”有 15 的人无法判断 ,只有15 的人说 :“不同”,但却说不清为什么 .由此 ,我们也可窥见“轰轰烈烈谈素质 ,扎扎实实搞应试”现象之一斑了 .我们的教师太熟悉“应试”教育了 ,以至观念“根深蒂固”.难…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3,(25)
一更:"咚一咚!"晚上七点,一慢一快,连打三次. 二更:"咚!咚!"晚九点,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三更:"咚一咚!咚!"晚十一点,一慢两快. 四更:"咚一咚!咚!咚!"子夜一点,一慢三快. 五更:"咚一咚!咚!咚!咚!"凌晨三点,一慢四快,由慢到快.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课本释“旦日”为“明天”,不够妥当.因文求义,应当是“第二天”.在古代汉语里,“旦日”可以表示“今天的下一天”,也可以表示“过去某日的下一天”:前者应当释为“明天”,譬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后者应当释为“第二天”或者“次日”,譬如《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给小班的孩子上美术课.小朋友画画前,我为每位小朋友在画纸上写上了各自的名字.忽然,一个小朋友大哭起来,我急忙走过去,轻声地问她:“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你为什么哭?”她指着画纸上的名字,呜咽着说:“这不是我的名字.”我看了看,画纸上写着“何健欣”三个字,没错啊,她不就是何健欣吗?便对她说:“你不是何健欣吗?”“是啊!但我的名字不是这样写的.”我疑惑了,怀疑自己是否写了  相似文献   

8.
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串门,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朋友生气了,一副严厉的样子.说:"看你!做什么事都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  相似文献   

9.
我校承办了一次全市的语文教学竞赛活动,参赛选手借班上课,各展其能,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更是别具匠心。课题《赶海》:1.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2.讲一讲自己童年的趣事。课题《望月》: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文章,读一读,背一背;2.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欣赏月色,和月亮进行对话,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课题《黄山奇松》:1.画一幅黄山奇松图;2.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相似文献   

10.
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耳闻目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其变式有:耳闻目见(南北朝梁) 目见耳闻(宋) 耳闻眼睹(元) 耳闻目击(明) 目击耳闻(明) 目睹耳闻(清) 耳闻目睹(现代)耳濡目染:最早见于唐·韩愈《清河郡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其变式有:目濡耳染(唐)  相似文献   

11.
“小螃蟹”     
目的: 让幼儿感知音乐的高低变化,并做出相应动作。准备: 1.熟悉音乐旋律。 2.高0.2m、宽0.2m、长4m的键盘模型(如图)。 3.螃蟹头饰若干。玩法: 1.旋律是同音反复时(①一②、⑤一⑥、⑨一⑩、O一⑩)"小螃蟹"在键盘上原地踏步走。 2.  相似文献   

12.
游览和浏览是一对乐于助人的兄弟。一天,它们在校园里玩耍,发现小熊嘟嘟的试卷上有这么两个句子:1.这张报纸我只__了一遍,还没仔细看。(游览浏览) 2.星期天,爸爸带着我__了风景秀丽的黄山。(浏览游览)两兄弟一看,嘟嘟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焦急。游览想:我们不是可  相似文献   

13.
课本将《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中的“徘徊”释为“犹豫不决”,这是不妥当的。请先看辞书的解释与古人的用例:《辞源》:“往返回旋貌”:《辞海》:“亦作‘徘徊’、‘裴回’.来回地行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回地走”.《荀子·礼论》:“则必徘徊焉,呜号焉”.并附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再有《文选·风赋》:“徘徊于桂椒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史记·吕太后纪》:“欲为乱,殿门佛得入,徘徊往来”;陶潜《饮酒诗》“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以上用  相似文献   

14.
一、be proud of(doing)sth.感到骄傲/自豪。如: He is proud ofjoining the Party.他为入党感到自豪。二、be proud to do sth.感到骄傲/自豪。如: He is proud to be a teacher.他因成为一名教师而感到骄傲/自豪。三、be proud that+从句,“因……而感到骄傲/自豪”。如: He is proud that he is a doctor.他因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15.
混合班与学前班同是一种幼教机构,同是发展农村幼教事业的形式。但两者有如下差别: 1.招收对象不同:学前班招收六岁至入小学前幼儿,混合班招收三岁至入小学前幼儿。 2.编班人数不同:学前班每班人数不超过四十人,混合班每班不超过三十人。 3.学制不同:学前班学制一年,混合班是两年或三年。 4.使用教材不同:前班使用各省统编教材,混合班可暂选用幼儿园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16.
说说“name”     
夕一 _.了甘no眼 同学们风日按触英语学科的时候.凳彝心一‘-就学习”达个英语单词.大家注注弘为它只是个名词.盒为“名宇”。其实则不然.它还有如下用法: 1.作名词.息为名誉、声誉。例如:黔誉澄‘Choo,ha一good nam氏这所学柞 2,作名词.用于习惯用法。例如: 协one怡nome.属自己所有巍赢‘3.作动词.充为命名。例如:nam日d my抖Qnmo.找给我儿取名为寒遗。 4.作动词.之为说出名宇、例如:‘ Ca几ypunom。七heboo瞬 你能说出这本书的名字鸣? 5,作动祠.盒为扒选:任命。例如: H白nome咚h贻。wn prlCe· 他自己说了个价钱。说说“name”@德勤!安…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教学环节:自主学习:1.请分别找出课文中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在书上作批注;2.组内交流;3.分组汇报。任务分配:神态描写全班  相似文献   

18.
“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相似文献   

19.
1.器材:一只普通收音机的喇叭、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池组、导线、乒乓球. 2.电路图: 3.演示方法: 照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喇叭平放桌上,纸盆开口向上,在纸盆中放一乒乓球,让学生观察用不同电阻值时,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瞬间情况,从电流表的示数、喇叭发出声音的大小及乒乓球跳起的高低,能很好地验证振幅对响度的影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句,中学课本注释云:“听取:听.在某此单音动词后面加个‘取’字,是为了将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听取,看取,记取等.旧时写诗词常常这样做.”其实这一些也不是旧时诗人随意凑成的双声词.这种说法至今仍旧活在我们昭通人民大众的口头上.例如有一个谜底为“搭拄”的谜语就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