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阳电大刘传悦同志来信指出:在<化学教学>1983年第3期<沉铜试管的洗涤方法>认为铜和氯化铁溶液反应要加热到沸腾,这是不妥的。因为:在常温下,铜和氯化铁水溶液是可以反应的;Cu+2FeCl_3=CuCl_2+2FeCl_2此外如果加热至沸,还会引起氯化铁水解反应进  相似文献   

2.
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功能,研究了一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方法来处理工业加氢催化剂废弃物,处理效果显著,废加氢催化剂洗涤效率可达72.9%,含油量由原来的17.4%降低至2.8%,实现了脱油的目的。并摸索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3%、氯化钠1%、氢氧化钠3%、油/水体积比为1:2、加热温度80±2℃、超声波作用下搅拌反应2h。  相似文献   

3.
加热铜丝与稀硫酸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有:铜的表面先变黑,后与稀硫酸反应,形成粉红色浊液,静置,放入离心机中离心,粉红色物质沉于管底,所得溶液呈淡蓝色.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教科书和许多化学复习资料中出现下列题目:把100克的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复有铜的铁片,经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101.3克。问有多少克铁参加反应,有多少克铜置换出来?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铝置换铜离子的反应是高中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学生实验。在实验中,往往要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以加快置换反应的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在一次实验中我们将未经清洗的刚用盐酸溶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片直接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惊喜地发现反应十分剧烈:铝片表面在不断产生气泡的同时红色的铜出现了,产生的气体速度和量大到能使铝片悬于溶液中,置换出来红色的铜呈絮状沉淀样附在铝片周围,随着反应的进行有的脱离铝片表面而沉于试管底部。是什么原因使反应如此剧烈?生成的气体又是什…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钾盐焰色反应实验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可吸收黄光的蓝色钴玻璃隔着火焰进行观察。根据实验分析在实验中缺少蓝色钴玻璃时,可试用1%的铜氨溶液来代替。 一、实验原理:根据实验测得的铜氨溶液  相似文献   

7.
对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有人认为生成铜、一氧化碳和水,也有人认为生成氧化亚铜、碳酸钠和水.为了得出正确的反应原理,对反应产物作了检测:反应生成的气体物质是氢气,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单质铜,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含碳酸根和铜离子.对反应机理作了探究,得出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铜、甲酸钠和水的结论,氢气是副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1 洗涤的一般操作流程 1.1 洗涤用具:洗涤玻璃仪器的常用工具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带柄毛刷(如试管刷、烧瓶刷、滴定管刷等). 1.2 洗涤次序:倒净废液→清水冲洗→洗液浸洗→清水荡洗→蒸馏水漂洗 1.3 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外观清洁、透明,器壁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相似文献   

9.
含醛基的物质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醛基所连接的基团不同,其还原性的强弱也不同,还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很大关系。在银氨溶液中不加强碱时醛基的还原性的强弱顺序是:甲醛→葡萄糖→乙醛→甲酸。加强碱时在银镜反应中醛基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甲醛→乙醛→葡萄糖→甲酸。而碱的用量一般不能过大,因为银镜的光亮度随碱量的增多而发黑。  相似文献   

10.
以空气氧化醋酸溶液中的铜生产醋酸铜。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在间歇反应条件下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依据沉淀反应原理,让硫酸铜溶液和亚铁氰化钾溶液在玻璃纸的小孔中相遇,继而发生反应生成亚铁氰化铜沉淀,填充了玻璃纸的小孔,使玻璃纸制成理想的半透膜。  相似文献   

12.
1.设计一个实验,实现Cu+2H2O(?)Cu(OH)2↓十H2↑,并验证反应产物.解析:因为铜的失电子能力小于H2的失电子能力,显然常规情况下,铜不可能置换出H2,只有利用电解原理实现该反应.实验设计如下:实验用品:铜棒、干电池、碳棒、小烧杯、NaOH溶液、导线、U形管、火柴.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3.
煤气洗涤废水是煤气净化湿法除尘时所产生的生产废水。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较难处理。本文介绍“平流加叙板组合式隔油池→一级聚结除油→二级聚结除油→SBR法”处理煤气洗涤废水的工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它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处理废水系统,而且出水水质好,还可回用。  相似文献   

14.
铜氨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绿色纺织品",作为纤维素性质的拓展,在高中及大学教材里都引入铜氨纤维的制备.通过对铜氨纤维制备实验的条件研究,发现CuSO_4溶液、NaOH溶液的量及二者的比例关系,浓氨水的量、沉淀的处理方式及最终硫酸介质的量及温度,对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10 mL 15%的CuSO_4溶液与10 mL 25%NaOH溶液反应后,沉淀,静置,抽滤,洗涤,加入浓氨水,得到深蓝色的铜氨溶液;将脱脂棉溶解其中,得到黏稠液,再注入25 mL、 30℃的20%H_2SO_4溶液中拉丝,制得高质量的铜氨纤维.该实验方法简便,现象明显,重复性好,适于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铜阻抑过硫酸钾氧化甲基红褪色反应;应用动力学光度法原理测定铜条件.试验表明,在酸性介质中,其体系灵敏度提高,建立了反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铜最佳测定条件,即过硫酸钾溶液(0.01mol/ml)7ml;无水乙醇6ml:磷酸溶液(1mol/L)0.5ml:甲基红溶液(0.5mmol/L)5ml,其检出限量为8.349×10~(12)g/mL:线性范围0.01—0.08μg/25ml.方法选择性高,一定量的常见离子不干扰测定.可用于测定发样、水样和豆样中的铜.  相似文献   

16.
题目:向盛有32.4g稀硫酸的烧杯中,投入一塑料块。塑料块有1/6体积浸没在酸中(酸与塑料块不反应)。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恰好与酸完全反应。塑料块有1/7体积浸在溶液中,求(1)加入铁粉的质量?(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前后液体的体积不变)  相似文献   

17.
依据皂化反应原理、盐析、酸解、洗涤、蒸馏、冷榨等工艺,给出了从植物油油泥中提取固体脂肪酸和液体脂肪酸等化工产品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平衡移动是一个"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判断平衡是否移动的关键是看条件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改变,并且改变后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才发生平衡移动。处理这类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经常会用到勒夏特列原理。注意:该原理适用于只有一个条件(温度、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变化的情况,当多  相似文献   

19.
1.基础性例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反应能发生的是( ).A.银和稀硫酸溶液B.铁和硫酸铜溶液C.银和氯化亚铁溶液D.铜和稀硫酸溶液(2003年江苏无锡中考试题)解析:根据金属与酸、盐反应的条件可知,由于银和铜在金属活动  相似文献   

20.
依据皂化反应原理、盐析、酸解、洗涤、蒸馏、冷榨等工艺,给出了从植物油油泥中提取固体脂肪酸和液体脂肪酸等化工产品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