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既有的受众、信息传播及媒体生产的概念和含义,整个媒介生态乃至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都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力不再只是测量传播效果的一项指标而成为衡量整个传播机构整合力、执行力、覆盖力、品牌力等的一个坐标系.媒体竞争的核心正是传播力的竞争.气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内容,在全媒体平台上如何实现传播力的拓展?如何理解以传播力为核心的气象媒体发展战略?本文将围绕这些论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为改变"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等媒体"国家队"近年来纷纷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并因其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而备受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媒体主动求变,也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做出大胆尝试.此外,地方媒体在国内新闻报道领域突破的空间有限,而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则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蕴涵大量的新闻富矿,"走出去"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地方媒体,其"地方性"身份边界已被消解,面临的约束也相对消失.  相似文献   

3.
日本核辐射危机发生后,因为人们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引发了席卷国内多个省市的抢盐风潮.这是检验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传播力、引导力与公信力的一次实战演练."抢盐"风波让我们反思,媒体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力那么微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为什么在民众的口口传播面前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4.
论省会城市党报传播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力是媒体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媒体形态的不断涌现,媒体竞争日益加剧,学界与业界对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开始从"注意力"、"影响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4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提出。同年1月17日,刘奇葆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再次强调"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2014年8月19日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王勇  戴爱红 《声屏世界》2016,(10):20-22
在我国省级卫视竞争的过程中,"内容为王"一直是业界的共识,但随着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快速崛起,各省级卫视纷纷在新的传播渠道上发力,"渠道为王"的理念逐渐兴起.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传播渠道、内容生产和媒体产品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省级卫视的竞争核心仍然是内容,并且因传播渠道的增多和精品内容的稀缺导致"内容为王"的理念进一步突显.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图片新闻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电视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发展迅速,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各种形态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凭什么赢得读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已为更多的办报人所接受。但是,目前报纸对图片新闻的处理仍存在血腥恐怖、过分渲染等许多  相似文献   

9.
张誉允 《视听》2018,(6):96-97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各大媒体平台竞争激烈,许多主持人面临着事业停滞甚至转业的情况。面对媒体融合,什么样的主持人更具竞争力?本文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概念谈起,以芒果TV《放学别走》为例,探析传播力与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以求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电视节目的发展对主持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重大主题报道是各家媒体呈现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产品",重大主题报道如何才能成为爆款,其核心要义就是报道自身要有强大的价值力,而"高端、高论、高频""三高"组合无疑是锻造重大主题报道价值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科技金融时报的实践证明,"三高"有效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含金量,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正>新媒体时代,免费使用网络资源成为一种习惯。版权争议一再出现,尤其是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当下,要保护媒体及作者原创作品版权,普及和强化民众的版权意识尤为重要。本期专访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先生,以期共同为新媒体时代的版权常识普及尽一份力。《中国传媒科技》:传播是媒体的第一要义。在您看来,"版权保护"与互联网讲求的"分享精神"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李俊慧:传播确实是媒体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普通民众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主流媒体跟上传播媒介前进的步伐,需要深入挖掘正能量凡人故事中的人性闪光点,做好做活"暖新闻",讲好新时代的暖心故事,让"暖新闻"抢搭融媒体快车,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力、传播力以及影响力,使得媒体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经济社会发展鼓劲加油,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单滨新 《传媒》2018,(2):26-28
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地位面临诸多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报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优势、提升"四力",关键要坚持内容为王、加大创新力度,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报道内容.近年来,《绍兴日报》以办好特刊为抓手,加强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紧扣中心工作,围绕重大主题,创新办报理念,有效巩固党报的舆论主导地位,提升了党报在用户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伴随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主流媒体相继启动"融合模式".然而,融合进程却非坦途.面对来自互联网企业进军媒体的竞争,报刊媒体在新闻生成的影响力、对市场的主导力和品牌的权威性等方面都持续震荡,甚至下行.拥有先天优势的报刊媒体,在融合中为何屡遭尴尬?它们又当如何催生新的价值成长性?症结之一,在于报刊媒体人的"新闻自恋".  相似文献   

15.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新媒体,使得当今世界被称为全媒体时代。在当今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各路媒体之间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科技的发达带来各种新兴媒体的产生,"两微一端"、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对地方电视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做好地方电视台的转型工作。传统媒体只有将自身打造成有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融媒体,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是简单的内容产品,是内容产品发出的声音、彰显出的力量,及由此形成的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 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真如人们所说,"内容产品"吗?非也. 现在有一个常见的争论:媒体汹涌而来,统媒体还有多少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18.
以品牌活动推动品牌建设,增强影响力、传播力,已成为当今各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赢得竞争的一个最直接手段."新闻策划的国家队"新华社继成功举办世界媒体峰会后,再次联合世界各国和地区媒体,与国际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在"国际儿童日"成功进行了"全球媒体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当前,博客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其中,"新闻博客"是最为活跃的一族.随着个人媒体的发展,新闻博客已经在跟传统媒体的不断竞争互补中,发展成为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媒体角色".如何直面博客带给传统媒体的竞争和挑战,充分认识和积极借鉴新闻博客的传播特点,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张宸 《中国记者》2013,(1):116-117
在国际传播竞争中,为什么西方媒体拥有较大优势,而中国媒体往往处于劣势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分析国家环境这一因素。通常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以整个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为基础,由此国际传播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国际竞争优势,而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国家环境息息相关。"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生存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