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2.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控诉“文革”罪恶,揭露“文革”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身心造成创痛的小说。在“文革”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我们从惯常的“伤痕文学”主题出发,透视“文革”中被政治主题所掩盖的人性主题。即“伤痕小说”体现出的“文革”中的人性主题,即病态畸形的人性和健康优美的人性。“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变得残酷无情,人性的水平日益下降”。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在陈若曦早期的作品中,有三种明显不同的书写方式:隔绝于世的抒情笔调、关注于世的现实笔调、投情于世的写实笔调,由此构成了她早年文学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若曦小说创作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其作品 ,特别是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 ,到处渗透着象征、暗示手法 ,神秘主义及超现实的时空交错手法 ,反讽手法以及意识流手法。对陈若曦小说创作中使用的现代派艺术手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藏起了伤痕     
画儿 《小学生》2006,(2):66-67
鱼儿和别的孩子有点两样:比如生病了或哪儿受了伤,她绝对不会主动开口说的,哪怕你觉察了她的异样,盘问她时,她也缄默不言。从小就这般。这是一个需要人格外细心观察的孩子。[编按]  相似文献   

7.
伤痕     
“小莹是我们班唯一能闪光发亮的灯。”这是我刚刚接任这个班时的心底话. 这个班简直是“重灾区”。各科成绩已跟其它班拉下了明显的距离,那一小群“问题学生”也让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8.
那一年高考落榜后进了补习班复读,由于心情低落,再加上补习班中的学生龙蛇混杂,我学会了抽烟。虽然学校对学生吸烟管得极严,可是对于补习班的学生来说,那些规定形同虚设。有一天,第二堂下课时,全校学生都出去做课间操了,我叼着一枝烟悠哉悠哉地站在教学楼的门厅里向操场上张望。忽然,我一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与“伤痕文学”的对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相似文献   

10.
陈若曦的文革题材小说取得了独特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文革生存经验的日常化呈现上,这样的叙述策略使得陈若曦的文革小说创作有效地摆脱了各式意识形态的形塑,取得了一种经验性叙述的特质;其次,表现在老人题材与传统道德主题的设定上。陈若曦文革小说中的老人形象所表现出的隐忍、宽容等传统道德规范成为在一个暴力充斥的年代里中华民族维系的最后希望所在;最后,表现在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叙述模式上。陈若曦在其文革小说中坚持一种知识分子反省的写作立场,建构了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陈献章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作为明代社会变化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为救人心、救社会、重建道德主体哲学,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实现了学术文化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在这种转向过程中,透过陈献章对生死、苦乐、名利、仕隐等道德文化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陈天华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宣传家,他的作品在革命者中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着重分析《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绝命辞》中陈天华的民族思想及其转变历程,更加细致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民族认同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作品的一条主线,与陈染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相比,死亡意识是贯穿于创作中更为久远并长期存在的内容之一。本文从分析陈染对死亡问题的描写和思考入手,力图对陈染死亡意识作勾勒式的描述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主张依靠工人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无产阶级革命。他通过文章和实际行动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革命团体、策划和指导五卅运动及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的民族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曾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并且力图在实践中贯彻,但是,由于其指导思想的错误,使已经获得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付诸东流,结果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这场除旧革新、涤荡封建旧势力的斗争中,他以坚定的态度、犀利的笔锋,撰写出大量反封建文化的文章,给封建势力以极大地震撼和冲击,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因此,研究他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反封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的继续涌入,中西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袁世凯称帝及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激起了以西方思想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陈独秀连续发表批孔文章.其实陈独秀批判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孔子,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假借孔教实施复辟帝制的所有活动.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的缩影,而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必然产物,在提出救亡图存的一个方向的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当今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如何走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革命启蒙呈现出的是一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精神态度。其倡导的文学革命就是这一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运用,而不是用其参与其他革命。然而,这种把理性原则当作救路的科学革命运动,并没有使作为个体存在的陈独秀在彻底反传统的勇气中品尝到克服民族危机的喜悦,在其自信的启蒙言说的背后,伴随着的始终是无法摆脱的重重矛盾。由此,其革命思维中相伴相随的神学沉思反而显示出深长的意味,这使其与历代革命者不能不有着精神情怀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陈宝琛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家庭对他影响很大。陈若霖为乾、嘉、道三朝老巨,他为官清正,自他以后螺洲陈氏世代为官。陈景亮和陈承裘继承了陈若霖的为官思想,为民请命,忠节自重。陈宝璐在陈氏家族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致力经学,学识渊博,为陈氏留下“好读书”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陈学昭的早期散文是发自叛逆少女内心的哀吟与悲歌,作品中渗透着她反叛抗争、苦闷彷徨的情绪,展示了突围女性反抗与追求的痛苦心路历程,体现出一个觉醒女性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特立独行、抗争奋进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