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一些道德观点,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大大降低了思品课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在实验和探索中,总结出要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应做到巧、活、实。一、巧1.巧妙开篇导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品课的开端,实际上是提出观点。教师引人入胜的导语,活泼巧妙的开篇艺术,能在上课最初几分钟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加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3.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4.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5.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0):48-48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为此,我们顺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需要.开放小学思品课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些什么--对德育课程的反思德育课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给人留下枯燥无味、死板硬灌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求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也存在部分教师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让学生机械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致使学生违背  相似文献   

7.
正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探究少;学生盲目接受成人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少的现象。尤其是受"唯书至尊"观念的影响,有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脱离学生生活,这种"知性德育"最终致使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大大降低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对此,我们积极探索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的结论少,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开放性的教师;沟通课本内外知识,学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创建新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开放性的敷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些什么--对德育课程的反思 德育课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给人留下枯燥无味、死板硬灌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求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也存在部分教师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让学生机械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和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我们要让孩子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是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怎么给?什么时候给?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德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兆华 《考试周刊》2011,(74):168-168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加上当前规范办学的要求,我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思品教学是一个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过程,能给儿童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阳光生活的心,这是思品学科所必须承载的任务。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而情  相似文献   

13.
许馨以 《教师》2011,(27):40-40
小学思品教学是一个“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过程,能给儿童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阳光生活的心”,这是思品学科所必须承载的任务。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  相似文献   

14.
正词语教学被很多教师忽略,或者有的教师虽能抓住关键词,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教学,让学生浅尝辄止,没有引领学生去揣摩、品味、体悟词语内在的意蕴,词语教学显得单调而枯燥,生硬而肤浅。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落在实处呢?一、多一些形象,少一些告诉词语教学假如仅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就会生硬而低效。因为有一些词语本身很具有画面感,单凭字典词典中的解释,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5.
王建强 《四川教育》2005,(10):19-22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学生进学校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作业的功能就是巩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这种认识的着眼点是“固化”的知识而非鲜活的人,自然地,作业陷入了“多统一,少选择,多重复,少创新,多书面,少实践”的局面,学生身陷“题海”,沦为“做题机器”,苦不堪言。作业应有的功能是什么?实现作业功能的技术路线是什么?怎样在保证基本功能实现的前提下,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快乐因子”,适应个性需要的“营养餐”和生命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为此,本刊特邀三位业内人士前来为教师“支招”,并通过“观点连线”辑录了部分鲜活观点,期望以此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来探寻作业“轻负高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汝泓 《江苏教育》2012,(34):48-49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综观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众多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时间多,学生消化知识、操练实践的时间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多,主动探究学习少。这种状况严重地扼杀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阻碍着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造成大批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为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倡议开展"自主互助  相似文献   

17.
对“少”、“精”、“活”原则的认识一“、多”与“少”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两多”,一是课堂讲得多,二是课后练习多。教师想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教师把知识讲得过细过繁,一节课下来,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势必造成所学甚多而所得甚微的结果。要使少转化为多,应做到适时点拨。要落实“少”,教师的活动就要相应的减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练习,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探索,能动地掌握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二“、粗”与“精”“粗”指的是粗枝大…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俗话说:“哪片林里没有棵弯弯树?”一个班级自然有后进生。而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应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本人认为,做好后进生的工作要做到“五多”、“三少”、“二不”。一、“五多”“五多”即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多观察学生,多找学生谈心,多找学生的闪光点.(一)多了解学生。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就应充了解学生,对后进生则主要了解其落后的原因。了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师可通过学生了解其以往在校表现,可通过家长了解其在家表现,可通过任课教师了解其课堂听课情况……,然后汇总分析,找出其…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改革教师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行为。小学思想品德课在过去教学中以生硬、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居多,教学效果虚浮,因为,所明之理是“灌”的,所育之”情”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缺乏真情。  相似文献   

20.
教学教学。不教怎么学——这是学生的观点。不教用教师干什么——这是领导的观点。教吧教吧,先教既让学生满意(可以不动脑筋或少动脑筋)也让领导放心(听课时有据可查),何乐而不为——这是部分教师的观点。于是。就数学而言,在教师手下就出了试题的归类、入手点的选择、解法的固定、思路的确定方法等等,都成了不成公式的公式。学生受到的是模仿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