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流露了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其义涵涉及到万物生成本原、存在本体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构成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如有无、动静、体用都包含道与现象界两个层面。在有无问题上,老子将有、无提升为本体论的最高范畴;在动静观方面,老子一方面展现动中之静的形上思维,同时提出动静相养、戒躁主静的人生观与政治主张;最后,老子隐含性地提出了道的体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贺麟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文化观予以批判性反思:从哲学意义的视角寻求文化体用关系的形上本原,分析论证文化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体用合一"的文化观及实现体用合一的原则,并从实效性的角度制定出对待西方文化的指针。  相似文献   

4.
“内与外”,是与表现事物的表和里、本与末相对应的一般性概念。“内”指心、神、意、气、力,即精、气、神、劲;“外”指手、眼、身、法、步,也藉筋、骨、皮。传统武术养生理论,根据内、外的不同部位、不同的生理作用和功能,逐步形成了武术养练过程中‘‘以内养外”和“以外练内”的特征和规律,确定了武术体用健身理论中“内外合一”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5.
天人是张载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合一不二以及如何合一又是张载全部探索的重心所在。体用关系又是张载哲学的方法论,在张载哲学中。体用不二不仅是他批判佛老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其解决天人问题的基本方法。天与人是人所面对的两大领域,二者的合一则必须通过各自体用两界的划分来实现;而天人合一任务的实现,又离不开对体用不二原则的贯彻。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独到的社会主张,尤其是他的和谐观给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老子“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无为而治”等和谐观,对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公民的素质、倡导社会和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自汉代“六书”问题提出至今,语言研究者大多围绕“六书”为造字方法做了不懈的探讨,但分歧也多。通过对古代语文学语境中文字、音韵、训诂三位一体的考察,并结合戴震“六书”文字体用观的推阐与运用,对“四体二用”问题再做历史解读,以突出戴震文字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今天语言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贺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他对20世纪40年代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与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性评论,并创建了自己的"新心学"思想体系。文章通过对贺麟的体用之辩、文化体用观及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梳理,展示贺麟体用思想的辩证关系,以期贺麟的体用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春秋时期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子》对女性的母性品质和女性阴柔的性格特质尤为推崇,其实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功利性和积极性,这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崇拜传统、老子哲学思想与女性品质的相合,以及老子生活的时代和地理环境等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体用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二者是存在与功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古人治学很注重体用结合:儒家建立了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体系;魏晋士人则持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文学观;近代为挽救文化危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呼吁。  相似文献   

14.
"内与外",是与表现事物的表和里、本与末相对应的一般性概念."内"指心、神、意、气、力,即精、气、神、劲;"外"指手、眼、身、法、步,也指筋、骨、皮.传统武术养生理论,根据内、外的不同部位、不同的生理作用和功能,逐步形成了武术养练过程中"以内养外"和"以外练内"的特征和规律,确定了武术体用健身理论中"内外合一"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反"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反者道之动"是"道"的运动形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与"反"紧密相联。"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也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运动规律。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先提出"反"的哲学范畴,这是中国第一个辩证法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和"反者道之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荆楚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出于原始的宇宙悲怀,老子提出"为道"的主张.老子的"为道"由内而外、由高到低包含三个层次;以无守真、以弱立身、以柔应世,"为道"三层涵义正是老子"三宝"说的学理依据.<老子>实质上是一部论如何"为道"之书.  相似文献   

17.
中西学术界探讨"文化"的定义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文化包含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面,但以价值观念为其核心构成。文化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我们的法律和政治体制。套用贺麟先生的文化体用观,文化之与法律,也是体和用的关系,文化是体,法律是用。体用割裂,文化与法律不能相谐,则文化必然失化,法律也必然失律。故欲探讨法律之现代化,不能不深究法律背后之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不仅尊道而且贵德,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及下德、常德、上德、玄德等多种德性,这些"德"都深具微言大义。他主张世人效仿内圣外王的贤德之士,通过建德活动,改造升华仁、义、礼、智等世俗强制规范型的下德,使之逐渐趋近地之常德、天之上德、道之玄德。正是基于大道生而不有之玄德的胜义谛,老子批判了普罗大众的世俗性贤德。为此,他提议不尚贤,并激励民众超越世俗的下德,建构真正的贤德,进而藉由立功济世、功成不居、名遂身退的方式契合玄德返归大道。很显然,在当前运用新媒体广泛传播老子贤德观的精髓,启发民众的智慧,涵养世俗的德行,无疑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