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校本课程”是近两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新举措,它是课改实验中必须认真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入了误区。误区之一:自上而下,学校领导为了应付检查或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未来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应包含三个方向,即:有利于受教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有利于受教育独立获取新知识(信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有利于受教育适应社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在此基础上,本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课程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5.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改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权威更应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何顺利地完成课改,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实惠?我认为,教师在课改中应树立如下意识: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笔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取向进行反思,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防止“五化”。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核心词汇。“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远棕 《广东教育》2004,(10):30-30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现时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读本》教科书(高三年级上册P181),在观察结束后设置了“观察与联想”等栏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体悟去填写留下的空白,让师生共同去思考、去创新、去开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政策的认同感低、课程执行者的“知”“行”能力不强而在实践中产生了执行偏差、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不足、乃至课程制度上也存在着变革的要求。这些问题的改变与解决,从根本上需要增强课程执行力。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发挥同向的积极作用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其中,课程权力的分享与共有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前提;课程执行者“知”“行”能力的提高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核心;课程资源的投入与开发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基础;课程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增强课程执行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音乐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新课程标准的片面认识造成了教学过程的畸形发展,出现了与音乐课程改革目的相偏差的现象。文章试从五个方面阐述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度”: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度”,学科综合的“度”,知识技能与表演的“度”,多媒体运用的“度”,教学表演的“度”。认为: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度”的把握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它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出现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虽然两者在课程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就其课程的具体实施来说,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困难,其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待人们深入探讨与研究的共同问题。本文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入手,寻找较为合理的开发方式,并对研究性课程开发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为学校有效地开发研究性课程提供借鉴。   一、关于研究型课程开发范式的选择   课程的开发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教材建设是难点;合理的课程模式必须要与有特色的教材配套,课程模式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材的改革。目前,我国非常缺乏与当前科技综合化、专业化程度同步的职教教材,现行教材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全教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及时实施了“面向 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确定开发 1000种课程教材和 100多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培养学生创…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共通性知识”相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由人类学扩展到文化学甚至哲学领域。用这一概念来反思地方课程开发表明:以保护地方文化为价值指向的地方课程开发未必能成功;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不可能为地方文化持有者制定有效的地方课程开发原则;“补充”和“转型”都未必是地方课程开发的恰当模式。总之,地方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理念有待重审。  相似文献   

16.
一位西方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是,进步终究需要变革!”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进人一个重要时期。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课程目标,从一味追求“行为目标”到重视实现“体验目标”;教科书.从有利于教师教的“教材”到有利于学生学的“学材”;课程评价,从有只重视结果的“量化评价”到也重视过程的“质性评价”……与此同时,在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实施中,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研究型教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教师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学生学习促进的角色转换,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笔从学生研究型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三个角度论述了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高水红 《学科教育》2002,(8):1-4,14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课程开发的向度、课程形态观、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三方面对杜威的课程观进行论述,分析和借鉴杜威的课程观,将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发:课程开发和设计应考虑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既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举措,又是创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还存在诸多不足。校际课程开发是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途径,应注重课程管理的民主性,课程开发主体的“联动性”,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性,校际课程利用的充分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