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韩镐论文     
《初中生学习》2004,(10):12-12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留下了许多精妙的对联。据说,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收当地书生韩镐为弟子。韩镐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有两个毛病:一是较为冗长,二是缺少创见。郑板桥因而为他书写了这副对联,有针对性地激励他改正缺点,努力进步。联中以“三秋树”和“二月花”为喻,形象地阐明了作文的道理:既要删繁就简,言简意赅,又要破除俗见,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3.
(一)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联作也颇丰。他的治学论文的对联,意趣盎然,包含哲理,发人深思。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收当地书生韩镐为弟子。一次,他就如何作文对韩镐讲:你的文章虽有文采,却比较冗长,好文章总是删繁就简,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沿海的一座小岛上,有一副很有特色的对联。请大家想一想:这副对联应该怎样断句?八个“朝”字、“长”字应该怎样读音?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答案下期发表)同字异读的对联~~  相似文献   

5.
巧解对联     
清代,以诗、字、画闻名的郑板桥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常常拿卖字画得来的钱周济百姓。一次,郑板桥去扬州南门外的文峰塔游玩,走到南门街,看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蹊跷的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相似文献   

6.
戒烟联趣说     
相传郑板桥有一位当宦的朋友嗜烟酗酒无度,年仅四十却已形容憔悴,遍求名医均无效。郑板桥对他说:“我有奇方可治此病。”说罢挥毫写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快速抢答,10分钟考验你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答案最准确、寄回最快的前500名同学,将得到一份精美的奖品。截止日期5月1日,快快行动吧,千万别错过哦!请把抢答标志(见左下图)剪下来贴在信封左下角,并写清你的姓名、学校、班级及邮政编码。(一)奇妙的对联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  相似文献   

8.
写作导言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  相似文献   

9.
李阳海 《现代语文》2004,(12):40-40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联作也颇丰。有几副治学论文的对联意趣盎然,包含哲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正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很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深夜把这副对联中"士"字下面  相似文献   

11.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有名望的学者、专家,在成才途中或是在成才之后,总是特别怀念自己的老师;总是特别感激老师对自己的辛勤哺育和亲切教导。有感于此,特辑录名人尊师故事数则,奉献给第一个教师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清代杰出书画家郑板桥,少年时代曾与表弟郝兼三一起在郝庄从舅父郝振高为师,郝振高学识渊博,品格高尚,执教严谨,郑板桥深受其益。十余年后,表弟兼三来访,临别时向郑板桥索字。郑板桥不假思索,写出当年在郝庄吟过的旧联:“此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放下笔,他又对兼三说:“舅舅曾望我用这副对联自勉自警,我一直  相似文献   

13.
扁豆     
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指的当是这种扁豆。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二三四五,下联为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上衣食。众吏问何故,郑板桥日:“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缺食。”在这里,缺衣食之人巧妙地运用数字为联而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古代许多诗人运用神奇的数字而使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5.
以书、画、诗“三绝”著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如木三分骂亦精。这副对联含意深远,耐人寻味,它以作者独有的深刻和幽默,表明了一个严肃的真理:那些不痛不痒的溢美言辞,对艺术毫无裨益;那些深中肯綮的尖锐批评,能够使艺术更臻完美。不仅艺术如此,推而广之,做人处世,莫不皆然。孔老夫子很懂得个中奥妙,他曾说“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看来他是不喜欢“赞”而甘于挨“骂”的。要做到拒绝无益的“赞”和欢迎精到的“骂”。并非一年两年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时间的思想修养过程,正如孔老夫子说自己“六十而耳顺”,这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话,也说明一个人要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古往今来,有不少精通养生之道而又工于诗文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了一些养生对联。这些对联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给人们以艺术享受,也是养生益寿的良方。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萝卜青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吃清茶淡饭,饮天然茶水,能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8.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5,(5):48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字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