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真空”状态直接引发了大量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对道德原则的熟知和遵守尤为重要,唯有如此个体才能做到无论面对如何复杂的道德情境都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基于西方网络伦理学发展的状况,西方网络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原则成为构建我国网络道德原则的理论背景和资源。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失范与网络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基于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网民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必须遵循"网络道德原则".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及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要求一种全新的网络伦理学加以甄别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原则.文章在全面理解公正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几种主要的公正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西方公正观,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遵循平等原则、贡献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教育管理学界,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是一种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思想,而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是道德领导思想最主要的理论根源之一.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的反理性主义立场是道德领导思想的认识论基础.道德领导主张"以价值为核心",这具有人文哲学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反理性主义的方法论激发了萨乔万尼建立"邋遢派"的研究观,反理性主义的直觉观也在道德领导那里得到延续.道德领导秉承了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教育管理学界,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是一种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思想,而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是道德领导思想最主要的理论根源之一.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的反理性主义立场是道德领导思想的认识论基础.道德领导主张"以价值为核心",这具有人文哲学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反理性主义的方法论激发了萨乔万尼建立"邋遢派"的研究观,反理性主义的直觉观也在道德领导那里得到延续.道德领导秉承了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7.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本质、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制裁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探讨了这些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巨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道德黄金律也被称为道德的黄金法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被学界广大学者所认同,是被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通过阐释定言命令"质料公式",对道德黄金律进行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试图通过解读康德定言命令公式,进一步探讨道德黄金律的本质内涵,深化对道德黄金律的认识,为学界提供理论参考。一、康德定言命令"质料公式"与道德黄金律的内涵1.康德定言命令"质料公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理性原则与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一些理论家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理智和理性,所以,不应包含道德,这种观点尽管不符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却值得认真对待。文章坚持高等教育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但同意高等教育的首要原则是理智和理性,并认为高等教育对理性的责任高于它对道德和价值观的责任,这要求处理好高等教育承担道德责任与学术自由的关系,要求道德教育符合理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所进行的积极的觉识、判断、推理,并始终突出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并列、相整合的特性;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基于某种道德原则的认知心理形式,而在于道德理性的培养,其关键是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美英法等国为首的北约以保护平民、制止人道灾难作为发动战争的主要理由发动了利比亚战争。因此,利比亚战争涉及"人道主义干预"这项课题。从西方正义战争道德理论视野去考量利比亚战争,利比亚战争称不上是"人道主义干预",其在"正义战争目的"这一层面上存在道德短缺。即使按西方人道主义干预原则,唯有当极其严重的人道灾难发生时,人道主义干预才能成为正义的战争目的,但这并不适用于战争前夕的利比亚。  相似文献   

12.
现代道德哲学执念于理性主义传统,总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或原则来处理所有的道德问题。现代道德哲学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伦理思考路径被称为"理论化"。当代西方的反理论思潮则主张,伦理学应当"去理论化",采取特殊主义的形式。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建构应当对这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协调,基于伦理实践,构建具有普遍性向度且能容纳特殊主义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道德金律是道德原则,是最珍贵、最高级别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等传统的所谓"道德金律"有很大的局限性,共同缺陷是都以自己为参照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利他。此论具有本质性直接性——直接触及道德的本质;全面性涵盖性,可以涵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的所有领域;否定性超越性,用利他原则否定集体主义原则,理论的创新就是某种超越。利他就是新的道德金律,即最高、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也就是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并非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对马克思的道德观提出批评或责难,个别学者可能从理论争鸣之中"拣"得真知灼见。R.G.佩弗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宝库中拾取到"贝壳"的幸运者。在三十多年的积累和研究中,他始终以求"真"之学风对马克思的道德观进行建构性分析,并在对马克思道德理想做激情辩护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以其著作中"本"有的道德"元素"为骨架,重新构建起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为马克思终生的社会理想提供了温馨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研究比较深刻,而对于西方所推崇的一些道德理论的研究还不是太多,因而,通过对休谟的著作《道德原则研究》的探索,对其道德理论进行分析与阐述,有利于读者对休谟的道德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信息网络化条件下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今世界,信息网络化正在以一种全球化的生存理念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领域,也冲击着我国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西方,已有高校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课程,而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侧重的是技术理论,基本上未涉及网络道德问题.因此,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如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对道德的强调和进取心的树立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英雄任务、典礼仪式和文化网络是西方文化的四大要素."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作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文化的提炼和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中西方文化不谋而合.学院本着以人为本、文化自觉和校企结合的原则,从制度导向、课程设置、榜样示范、仪式激励、环境熏陶和强化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谐的校园氛围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西方早有研究.当代皮亚杰最早运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进一步确认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的不变性,梳理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从基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到按照社会规则进而到超越社会规则的主线;新科尔伯格理论在继承与发展科尔伯格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道德认知理论本身,其理论主要由道德图式论、道德类型论和四成分模型构成;而后科尔伯格理论则以艾森伯格的亲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心理学为代表,其内容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重构,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道德人格和道德自我的探究.在道德测量方法方面,主要有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法以及新科尔伯格理论的DIT1和DIT2.实际上,道德理论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信息网络出现的大量市场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管理.文章探讨了网络道德问题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文章认为,要注重网络道德建设的时效性、层次性;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青少年,应强调抓好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放在培育道德的自律精神上;网络道德建设要坚持进行多领域的综合教育和宣传;网络道德建设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网络道德建设需要组织全社会齐抓共管;网络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