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其中“蒙养院章程”对幼儿教育的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及幼儿的入院年龄均有详细的规定。这样,幼儿教育便成为清末新学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有组织的幼儿教育也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没有设立公共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的。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在此学制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自学制公布后,全国各  相似文献   

3.
从清末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开始,中国开始了现代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进程。1912~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及各学校令和规程,又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包括《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1922年,壬戌学制由民国北京政府颁布,以综合的形式规定了职业教育学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戊辰学制,基本上延续了壬戌学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1932年2月17日,国民政府颁布《职业学校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职业学校规程》和《职业补习学校规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和措施,基本上形成了旧时中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没有设立公共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的。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在此学制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自学制公布后,全国各地——湖北、湖南、京师、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陆续办起蒙养院。辛亥革命后,在《壬子学制》中,幼教机构改称为蒙养园,1922年才改称幼稚园。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与我国学前公共教育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903年,他主持制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有一个《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蒙养院章程),这是我国幼教史上的第一个法规。这一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初次确立了3~7岁幼儿的专门教育机构蒙养院在学制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规范化的幼儿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处于战败危机状态,开始派员赴日考察日本学制,并把幼儿教育介绍到中国.从《壬寅学制》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学堂的构想,《癸卯学制》进一步修订了之前的学制并设立与西学幼稚园真正对接的蒙养院;之后蒙养教育在《壬子癸丑学制》中遭遇遗失,被归置于师范学校当中成为附属蒙养园;复辟时期保皇派重新重视蒙养育儿;直到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壬戌学制》(即1922年新学制)主张由地方兴办,幼儿教育最终摆脱了家庭教育、师范教育得以独立.在此艰难反复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不同派系的改良、改革主张实际成为探讨幼儿教育权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学校始设于19世纪60年代,叫做“学堂”。当时仅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学制。  相似文献   

8.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9.
1902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中国第一次由国家正式发布的近代作教学章程。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正式颁布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教育学制。也正是从此时改变了传统语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混合的局面,是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回顾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壬寅学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渐酝酿形成。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下达“变法上谕”,要求内外大臣及各省督抚提出教育改革方案。1902年8月,由张百熙奏进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及《各学堂系统图》得以批准颁布,总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年为阴历壬寅年,…  相似文献   

11.
张百熙是中国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的主持制定者,后会同张之洞、荣庆制定《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现代性自此开始。晚清教育改革,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变革。两个学制(章程)的先后制定,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张百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第一个章程。它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很大,清末民初的新学校教育制度,主要以它为依据。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把学校教育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该学制规定,幼儿教育(蒙养院)四年,招收三至七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其宗旨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堂五年,招收七岁以上儿童,“以启其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被《壬戌学制》中的“职业教育”所取代的过程。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 ,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是教育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铸就的结果 ,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麾下的产物。一、《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推行是在 2 0世纪初。 190 4年 1月 ,颁布了由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善且实行的学制。该学制正式确…  相似文献   

14.
张百熙是中国第一个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的主持制定,后会同张之洞、荣庆制定《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系统性、现代性自此开始。晚清教育改革,是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变革。两个学制(章程)的先后制定,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张百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正>新生: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高职教育法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颁布,《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51年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壬寅和癸卯两个学制的制定前后相隔仅一年多时间,且后者比前者更完善。一般认为,壬寅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很快被癸卯学制取代,清末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然而,从清末蒙学堂和高等学堂的兴办状况观察,尽管壬寅学制是粗糙和不完备的,在实践中也并未完全受到漠视。  相似文献   

17.
1901年(光绪26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但由于当时没有法定的学制,致使兴新学无所依循。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学制虽然正式公布,却未付诸实行。1903年清政府又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相似文献   

18.
杨建玉 《甘肃教育》2007,(10X):36-37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时为农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但并未施行。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19.
张超  谢佳 《文学教育(上)》2008,(23):153-153
一、中美德三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一)百年回眸: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20世纪上半叶的外来影响 (1)世纪之初日本的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是一条全面模仿日本教育的道路,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和1904年“癸卯学制”皆是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翻版。  相似文献   

20.
白静 《山东教育科研》2014,(24):F0003-F0003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学龄前儿童的数量将在未来几年内猛增。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将成为继续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整个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也面临着日益严格的要求。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就由清政府颁布出台了。其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幼年儿童身心健康、行为端正、个性良好的理念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年前儿童教育的研究日渐丰富,而李如樟和韩爱晶的专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幼儿教育理论有机融合,向读者解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并运用相关实践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