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转化“差生”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去转化他们,引导其迷途知返,由“差”转优,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2.
刘树国 《班主任》2008,(12):37-38
在一次全区组织的研讨会上.某校一名干部在大会发言时谈到“差生”问题,竟直言不讳地说:“‘差生’是怎么产生的?‘差生’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句话像晴天霹雳,惊得在座的上千名教师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差生的教育,切忌简单粗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差生问题之所在, 找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决不能为追分求率,息功近利,而强迫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最后酿成惨剧,应给  相似文献   

4.
5.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6.
王冬青 《考试周刊》2011,(12):223-224
"差生"问题是一个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差生"的存在,我们的整体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弄清"差生"形成的原因,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崇新会 《教育》2011,(10):60-60
有一次,笔者到县城办事。乘坐的公交车抛锚维修,笔者只好下车静候。 这时,一辆轿车在笔者身边戛然而止,司机开窗探头问:“老师,您到县城吗?坐我车吧!”  相似文献   

8.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9.
张玉陵 《考试周刊》2014,(33):179-180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为什么十几年后,一部分就成了"差生",为每一个人所轻视。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又是如何造就这样一批"差生"?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差生时刻围绕着农村学校的教学,从笔者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差生,正在上中学。读了十年书,给我刻骨铭心的印象是,不管小学还是中学,老师总把学生分成两种人——好学生和差学生,泾渭分明。好学生是老师的宠儿,老师一见到他们就会笑容可掬,温言细语;而差学生是老师的心病和烦恼,老师一见到他们就会皱眉,懒得搭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他从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出发,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和“学习有困难的”三种类型,要求教师要善于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差生”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对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精神有借鉴、参考价值。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对前苏联的教育有深远影响,他的许多教育观念尤其是"差生"观对我国当代后进生的教育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详细论述了他的"差生"观,并对"差生"形成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提出了转化策略,这对当前我国后进生的改进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付安平 《师道》2002,(7):24-25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可分为正差异(达到基本要求后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和负差异(与基本要求间的差距),通过恰当的教育,负差异可以缩小甚至可以消除。正常人拥有七种智力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此处的差异是指负差异。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被他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但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  相似文献   

16.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曾经做过几年教师,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然而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他们在校期间有不少是雷打不动的学习困难户,如今在社会上却大有作为,令人刮目相看;部分学生竞与他们曾经“交恶”的老师感情格外深厚,想不到的亲近。这种现象的确让人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8.
19.
在各类学校里都存在一些品德行为偏差,学习成绩又很不理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没有确切定义,我们暂且不妥当地称之谓“差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差生”已占学生总数7—10%,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数字。  相似文献   

20.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