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既是实践背景,也是技术工具,更是发展契机。从现实来看,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与标准化应用能够为有效识别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提升教育内容的精准程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注入新的技术动能,且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价值前提、技术限度和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隐私保护与意识形态安全隐患、教育主体性迷失、教育关系数据化、专门人才匮乏等诸多潜在风险及现实难题。因此,必须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的技术动能与潜在风险,高扬教育价值理性,加强技术监管,锻造智慧型育人队伍,合理界定人工智能的融入边界和适用范围,将人之主体能动性与机器之智能优势强强结合,积极探寻教育与技术的共存共荣之路,自觉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形态。  相似文献   

3.
教育装备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崭新模式的崛起而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受限于教育体制、资金、采购模式等种种因素,仍在摸索中前行.文章通过对日、韩、美、德、瑞士与国内的概况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探索研究以智能教育装备打造“智慧课堂”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智能时代,基于新兴技术的职业教育变革势在必行,这既是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保障,还是职业教育智慧化的必然选择.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新形态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而职业教育理念更新缓慢、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弹性不足、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革新滞后和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不够,职业教育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基于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加快教育智慧化步伐、扩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入手,指出个性化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介绍了教育应用的发展现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个性化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接着,文章描述了智能教育的核心服务,即从学习个性化、教学精准化和管理科学化等三个方面推动教育走向个性化。最后,文章介绍了智能教育核心服务在用户终端产品中的应用集成与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命之一,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教育将会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重构未来高职教育模式,更好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不断开创高职教育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科技进步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渗透和作用,也已经达到非凡的程度。在教育领域中,现代科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体现在方方面面。教师要探索数学教育事业与现代科技的共赢路径,提出搭建起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的桥梁,助推数学教育事业和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更高深的发展阶段,期望能够对未来教育教学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关,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教育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实现,从而也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育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中迅速普及,催生了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未来教育等,但信息化还没有真正给教育带来大规模常态化的革命。从人的培养过程动态多变性入手,分析了其他行业只要买到好产品就能够直接带来进步,而教育即使配备最好产品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革命的深层次原因。以信息化的视角,对教育问题做了合适的层级划分,对不同层级教育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化途径与工作范式。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定位和取向、智能技术支持问题解决新模式、智能支撑环境、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等层面,对智慧教育内涵做了深入分析。从教育信息化由产品应用转段升级为教育创新,基于人才培养量化标准全面捕捉学校办学问题,全面运用智能技术有效支持教育活动实施,在智能生态育人环境中常态化开展智慧教育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智慧教育学校应具备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9,(8):12-17
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梳理,提出AI经历了诞生与初步探索、应用探索以及"大爆发峰值期"三个发展阶段,预测目前已进入AI应用研究的"大爆发峰值期";同时,文章系统地提出AI的教育应用现状及其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将引发的师生隐私与数据安全、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牢笼"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最后,面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应在正确对待AI的教育应用发展趋势、教育应用的善恶以及未来智能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目前在计算机技术、机器人制造、经济政策决断、控制系统和仿真系统设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以及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现代科学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有着深层的内在机理。在技术框架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与应用层四个层面的教育技术革新;在结构展开层面,深度融合体现为要素融合及其“虚实共生—人机协同—境身合一”逻辑、过程融合及其“智能连接—智能交互—智能创构”逻辑,以及结果融合及其“智能反馈—智能评价”逻辑;在模式创新层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据思政、计算思政与沉浸思政的新模式,并体现出个性化、实证化与泛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自提出后受到全球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充分了解当前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现状,文章以CSSCI期刊库为数据源,以“人工智能”和“教育”为关键词,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通过可视化方法对高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呈现,并采用聚类方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类,详细探讨各类团的研究内容。最后,总结和讨论了人工智能教育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呼唤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而要做好这样的教育,亟需从人工智能的立场对智慧教育的理据、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让智慧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育“赋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教育进行“智化”。从人工智能的立场来看,智慧教育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和思想智化为契机,重塑教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及凸显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基于此,人工智能立场中的智慧教育将呈现线性与非线性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育教学一站式平台是对教育变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平台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第一版本的一站式平台第一期选修的学生数达到240人,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编排紧凑,先导课程与主要课程安排合理.通过平台课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人工智能行业动态.对比计算机专业同层次的其他选修课程,无论是选修人数、课程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证明了一站式平台是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智慧教育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与教育有关的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并论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和人工智能与网络教育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全面展开,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构建人工智能教学内容体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针对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各种困惑,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层次结构,构建了面向不同学龄段的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体系,并对教学方法与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对2009-2019年核心期刊“人工智能+教育”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利用UCINET和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中心性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教育”关键词具有完全网络效应,由此可见其成团和小世界性质,相关研究所呈现的认知范围仍有局限,认知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根据聚类分析总结出五大研究热点:交流平台、关键技术、智能教育环境、教学实施路径和智能教学过程,并详细描述了上述五大热点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