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文化杂糅使传统文化边界逐渐淡化,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边界限定下的文化认同造成的冲突也更加剧烈。在此背景下,如何超越自身文化认同,建构跨文化认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要完成从文化认同到跨文化认同的交际伦理转变,即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从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影响力博弈转变为文化多元一体基础上的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共性内容来建构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认同,以此扩大共识和开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多元认同、创造能力、生活方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大学生深切认识到通过体育运动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流行的时尚.  相似文献   

3.
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奠基、传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凝聚起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精华。革命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征为新时代大学生奠定的认同逻辑在于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奋斗精神。该文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本质特征,分析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逻辑,探索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同的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思想意识上筑牢防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得以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支撑力量。文化认同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整合社会成员价值理念的现实价值。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理应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增强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必须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高校教育、文化自觉4个方面入手,形成对抗文化危机的合力,为大学生成人成才保驾护航,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2,(1):119-119
姜海在《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们身处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既带来文化质素的嬗递与新变,又招致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彷徨。如何重新底定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急迫态势无法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毫无疑问,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要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承继相接续,又要合理地采撷西方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以优秀的文化凝聚人、培养人、激励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视角,从理念、行动、结果三个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策略,包括强化理念认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等.希望通过企业文化来引领人才发展,为企业提供长久持续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张博 《文化学刊》2015,(3):215-216
大学英语课堂将多元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给大学生带来开放、宽容、创新和融合的促动力量。本文从全新的多元文化视角下来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义,给大学英语教师开启了一个新的授课思路。  相似文献   

8.
陕西厚重的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造的重要群体,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主体。该文以陕西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陕西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文化智力水平和中华文化自信程度的测量,深度挖掘影响陕西高校学生中华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陕西高校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语言文化认同、元认知文化智力和认知文化智力对文化自信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2022年初,一款名叫《昭和米国物语》的中国游戏引发了良好市场反响,其宣传片更是从外网火遍国内,其主创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但不一定直接讲中国故事”的观点得到了外国受众和游戏开发者的认同,特别是在日本得到了诸多好评。该作品通过异域文化再创造化的方式,打破以往艺术创作中的一些固有的情节设计,从吸取西方国家的流行文化转变为运用他国的流行文化来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运用异域文化再创造化来讲好中国故事,既可以用好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建构起的文化符号体系,减少中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差异,还可以塑造当代中国兼容并包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术观"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不仅需要从"艺术本体"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从"艺术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借助亚历山大的文化菱形图式,通过纵横两个纬度对社会——中介——艺术和生产者——中介——消费者几大要素进行考察,揭示了"中国美术观"形成与建构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并发现,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之建构与拆解的博弈正是"中国美术观"形成与建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反省和自觉认同,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成就奠定了现实基础,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建构的心理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语境则为文化自信建构提供了场域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培养国家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思想资源,承载着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国家认同教育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将国家认同由思想自觉落实为行动自觉,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更充分结合。该文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及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对培养国家认同的价值优势,探讨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其所蕴含的“和”文化是本质特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该文立足伏羲文化的内涵研究,考察伏羲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方面探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白玮 《文化学刊》2010,(5):13-16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异质文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而青少年作为认同异质文化的特殊群体,最容易受其影响并趋同。本文从国际视角阐述了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其表现,分析了西方异质文化渗透的根源途径与中国青少年民族文化的缺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文化发展建设定位,积极有效地建设先进青少年文化。文化建设又必须建立国际视野,在全球范围内考察文化的发展途径和建设渠道。要大力弘扬根植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建设理念,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廓清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09,(5):111-111
解迎春在《东南传播》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首先,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时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7.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文化中处于最核心地位的要素,当一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被他国欣然认同时,该文化就获得了深刻影响他国文化和社会的基础,进而获得了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力量。本文根据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五国调查的数据,总结出五国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进而初步分析了影响五国受访者认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主要因素,探析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与中国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限于篇幅,本刊已在第9期刊登第一部分,本文为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超 《文化学刊》2014,(2):150-160
阿马蒂亚·森认为文明冲突论者以单一文化身份界分文明的做法,不仅忽视了人类其他的多种身份认同,也常使人们陷入文明板块化的平面思维。它既干扰了人们尝试从其他身份认同连结彼此的可能,也为制造文明冲突埋下了伏笔。文明对话论者应当重视人类多重文化身份的复杂联系,拓展文化交流的路径,为世界和平和文明对话做出更为多元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