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重建儒学,是当代学术界传达出的一个新的声音,而这种重建首先遇到的便是其与多元文化如何相处的问题。本文以宋初佛儒关系之交涉为题,考察了其时二教争端的历史事实,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历史上儒家呈显出的排他与偏狭的倾向,及同时出现的儒家温和改革的主张,以便更好地接受历史的经验,使儒学能以积极与更有意义的方式参予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各种对话。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4.
李娜 《职业圈》2014,(11):57-57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通过以人为本理念来处理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上,可以实现企业员工利益双增加,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的双实现,个人追求与企业理想的双完成,个人生存与企业命运的共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元话语与元传播交互生成,彼此依存。元话语与元传播的建构是历史化的过程:它们不是先验、本质化的,而是在历史中被建构并被不断修正的;并且,这一历史过程充满争斗。厘清技术与元传播的关系对理解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建构逻辑具有启发意义。数字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的可能性路径包括:重视国际传播元语言建构中的物质基础建设,深刻领会数字传播方式的革命性意义,生产与扩散丰富多元的符码。  相似文献   

7.
国际传播旧秩序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元话语的基础之上,这种元话语一体多面地表现为“线性历史观”“文明等级论”,以及“普遍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国际传播元话语的重构提供了思想依据:一是对时代背景与任务的判断,以全人类视角取代国别视角;二是对国际关系的构想,以“地球村式”的共同体取代“中心-边缘”的等级格局;三是对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的阐释,以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方案取代西方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元话语是一种能够通过构建现实而影响现实的战略资源,元话语的解构与重构对于国际传播秩序破旧立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挥工会优势,正确处理企业的劳动关系 工会工作服务于职工群众的利益,职工群众真正是职工工会的主人。工会优势在组织机构上,力求克服行政化和脱离职工群众的倾向,通过工会代表制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在组织原则上,工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同时强调各级工会组织经常听取会员群众的意见。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和建议,从而使工会组织成为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和充分民主的组织体制。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方法和国家与社会理论在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中影响深远,但它们将地方空间化的理论倾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地方这个基本概念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凯西的地方研究对于审视上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有助于激发新的问题意识和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10.
动物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以真实描写动物生物本性、生存条件以及生活习性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来折射人与自然的互生关系.为了塑造动物形象,作家在尊重其生物性的基础上,直接对动物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描写,这造成了动物形象的类人化倾向.随着作者创作实践的深入,动物形象由类人化开始向生物性还原.该文以沈石溪、黒鹤的动物小说为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多元化、有序化、和谐化分析,强调工会承担协调与解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矛盾,是维护劳务工合法权益的重要角色.文章对劳务工入会时间、会籍管理、会员待遇、入会形式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事死如事生"观念影响之下,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地府,具有高度官僚化的特征。汉魏以来,这一观念逐级被佛道教提倡的修行功德、超拔度人的宗教思想实践打破:中国人以"地仙"模式来理解死后不归地府,而往生他方净土。道教逍遥自在的地仙信仰与佛教的十方净土观念相互影响,逐渐在死后世界"体制外"建立起一块"飞地"——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国人死后的"去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佛道教地府超拔与净土的逐渐成熟,成为儒教正统生死观的重要补充,在民间尤其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8,(4):158-158
庞晓光在《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是复杂的,在这一关系下面,承载着科学观、文化观的变迁等丰富的内容。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做出  相似文献   

14.
合同文本中,subject to、pursuant to、in accordance with常用作同义/近义词表达当事人行事之依据,多被翻译成“根据”,但实际上三者的搭配和使用语境大有差异。该文在自建合同语料库的基础上,以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以三者为节点词,考察其搭配行为、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研究发现,三者虽为近义词,但实际使用中搭配、语义倾向和语义韵均存在明显差异:subject to多与权力授权、行为约束类语义范畴词语搭配,积极、中性和消极语义韵俱全,以中性居多,但与消极涵义搭配词共现的频数显著高于其他两词;pursuant to多与“具体条款+编号”搭配,in accordance with较多与法规、规则规范类词语搭配,二者都表现出极低的消极语义韵,前者带有一定的积极语义韵强度,后者中性语义韵占绝对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汉英位移事件相关的7个案例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都可以进行语义整合并且语义整合的实现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整合的限制条件和表征模式不相同。英语中只要主副事件在同一时间轴中存在关联就可以整合为一个单词,汉语实现相同的句法格式要求主副事件必须全过程重合。英语使用单一动词表达的语义内容在汉语中往往需要更为复杂的句法格式,包括连谓结构。汉英两种语言之所以有上述差异与他们的语义综合程度以及认知框架直接相关。该文重点研究现代汉语副事件语义整合模式,主要关注主副事件关系对副事件词化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要尽快地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学做人与学知识的关系;成绩与能力的关系;自律与他律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身体与心理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健康、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文化、多语环境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常态的背景下,人们的认同特点如何变化以及语言与认同的关系如何反映和建构,是语言认同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京族人对说普通话的掌握度、年龄、月均收入等个人因素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程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立足于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权利保障以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繁荣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左传》虽为《春秋》三传之一,然最初各自成书,未尝求附于经。自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明言“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亦以官学加持,经传合并定为一尊,以为皆为编年之体,《左传》记事之连珠贯串,遂不可得而见。《左传》征引《诗》《书》《易》《礼》,无所不备,事详始末,自成首尾。学者欲穷究《左传》叙事体例,必当原始要终,求其本末。故自宋以来,学者仿效袁枢纪事本末体,依事类排比连贯,凸显事件的发展脉络,使端绪分明。如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马《左传事纬》等,均为其中较著者。本文欲从《左传》与纪事本末体二者,探究其发展转变之关系;并从文本变化的角度,分析《左传》与纪事本末体的《左传》,彼此之间承袭或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一、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的意义第一、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新变化的需要。随着企业转机建制工作深入开展,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格局加速形成;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企业和职工的关系进入市场,企业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推动劳动关系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契约化、社会化。适应这种关系已成为工会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