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对于创新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古国之一,发展至今拥有着其他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文化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更是国家教育必须珍视的瑰宝之一。该文通过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总结当下两者之间的融合现状,最后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融合丰富的文化因素,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具有文化普及的现实意义。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开设学期多,受众、知识面广等特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形势下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该文通过探析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顶层设计、教学内容重构、优化教学设计三方面探讨了二十四节气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创新与文化传播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国际交流中文化竞争的内核。对中国来说,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推进世界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是强化汉语国际交流地位的重要前提。目前,对外汉语教育和孔子学院是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在文化建设与国际交流中,二者发挥显著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传统文化内容挖掘不深、在文化交流当中造成他国文化危机等诸多问题。持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同时进行汉语国际交流的不断优化,将成为未来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基本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胡启伟 《文化学刊》2022,(3):121-1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元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中,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美育的质量,也在美育中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美育的内在关联性,并随即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性,即强调德的重要性,将二者融合育人,不仅必要,更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前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保障。该文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明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厘清二者融合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可行性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融合创新研究,主要包括3个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有着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体现为文化传承、道德示范和历史借鉴3个方面。同时,高校文化育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具有价值意义。具体包括:历史价值体现为坚定传统文化认同;现实追求体现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要求体现为推进文化育人工程。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融合思考,提供了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等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共英语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较少,甚至存在传统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今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和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探索开展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开展丰富...  相似文献   

9.
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进行传播,发挥传统文化在家庭、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完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区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目的就是要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当下、启迪思考、规划未来,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基本方法和逻辑就是“知行合一”:其一,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以正确的认知指导其道德实践;其二,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其三,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行为进行仪式化传播,构建“知行合一”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雷 《文化学刊》2022,(9):136-13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发展历程的淬炼下,蕴藏着强劲的生命力,是我国极具特色的精神瑰宝与文化结晶。在新时代浪潮的持续涌进中,文化建设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力量与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日趋成为新焦点。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契合点,深挖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着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优质、更充足的现代化人才已成为发展必然。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攀升至新高度,着力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育人价值,是对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有益探索,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核心理念,为新时代育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弄懂为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用,深入研究其核心理念,使之服务于新时代,焕发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在四书五经及《道德经》《史记》《菜根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经、史、子、集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同时也塑造了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情怀和臻美的人生境界。该文主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期能够改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天门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高度的契合点,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共同形成了融合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解释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提出天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现实困境并给出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肖长华 《文化学刊》2016,(4):123-124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当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需要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作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得到自身的完善和成就感,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培养劳动素养为主体,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明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该文展现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毛南族的勤劳与智慧的文明成果,内容和形式质朴平易近人,感人至深,散发着毛南族特有的泥土气息,注重情感意向的表达,围绕“人”的特性,把道德伦理和内在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从心灵出发去追求情感的真实性,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对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我国从古代发展至今的文化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增强传统优秀文化的比例,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刺激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加强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几条关于优化中职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胶州秧歌在300余年发展历程中,不仅是一项文娱活动,更是在发展中形成了胶州秧歌文化,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该文全面分析了胶州秧歌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1)文化主体困境,包括职业传承人与专业传承人的矛盾、追求理想与现实生存的矛盾、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的矛盾;(2)文化环境困境,包括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城镇化与乡土文化的矛盾;(3)发展传承困境,包括保护与创新的矛盾、文化自觉与自决的矛盾、破与立的矛盾。该文旨在引发人们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保护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以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为案例,提出利用传统智慧的方法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新模式。基于乡村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来确定古村落的空间保护方法与策略,并分析其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和古村落保护的实践中,给古村落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保护、营造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研究表明,当今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的古村落空间保护缺乏科学性措施,需要提出以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体系,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乡村建设中,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与新形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创新衍生的新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通过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传统美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联网的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学生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内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