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越来越注重提高文化软实力。湘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相关资料的外宣翻译质量对我们是否能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影响。湘漓文化史料中的文化负载词众多,如何贴切地将它们翻译出来是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元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加注法,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该研究旨在提升湘漓文化相关文本的翻译质量,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参考,并通过此次研究,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流行词是一种新型词汇现象,反映了某个时期内人们关注的新现象或新思想。在中日交流频繁的今天,流行词也成为展示流行文化的一个窗口。但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如何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生动形象地将其进行翻译是译者面临的新课题。该文分析了流行词的特点,并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提出灵活采用直译、音译加注和意译的方法对流行词进行翻译,这些方法对流行语的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给流行词的日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研究流行词的翻译有助于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社会,促进中日双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即四字格词语、俗语谚语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借助目的论、外宣“三贴近”和语言自信等研究视角分析报告德译文中的典型案例,鉴赏佳译、提出建议,并总结外宣翻译策略。经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变通,在信息不受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在形式、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方便目标群体理解,译文符合目的、连贯与忠实原则,多为佳译。  相似文献   

5.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用来进行国际交流和联系的外宣材料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宣材料中占据数量较多,其翻译重要性、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皆有别于其他词汇。该文在探讨外宣材料中文化负载词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日译原则、日译策略及影响日译效果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在对外宣传日译过程中消除更多障碍,达到准确、得体、顺畅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弘扬陕西红色文化,并对其进行外宣翻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在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时,可采用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方法,译文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用外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陕西红色文化。同时,应充分考虑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扩大陕西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该文以翻译传播学为理论依据,对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进行审视,对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要素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为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雪漠的小说《猎原》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探讨葛浩文和林丽君如何根据对原著的理解以及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灵活采用音译、直译、加注、增译、意译和转译等翻译方法,以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总体而言,葛浩文与林丽君的译文尽可能地传达了原作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日益受到尊崇。梳理近20年文献综述发现,现阶段壮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虽初具规模,但大多集中在溯源、挖掘、整理、传承发展等方面,在外宣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成体系,文化表达、翻译策略等方面存在短板。该文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短板,提出研究建议与展望。另一方面,为探讨如何选取适宜的外宣翻译策略,即如何保持壮族特色又能提高文化传播适应性的研究而提供研究依据,从而加快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使得壮族体育文化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负载词大量出现,如"双赢"、"福娃"等。对于对外新闻报道工作者而言,准确无误地译出文化负载词,其难度和意义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下隐形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要符合源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换,更是在权力操控下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政论文翻译是以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借助权力话语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在权力话语理论视域下分析译文中如何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译文话语权,全面展示政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2.
影视作品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除了走出国门的电视剧和电影,优秀国产纪录片也在积极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CCTV4纪录片《传承》介绍了海峡两岸多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讲述他们真切动人的故事,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解说词含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程度。该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纪录片《传承》解说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为中国文化纪录片解说词英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利平 《文化学刊》2012,(2):126-130
中国古建筑艺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挖掘和译介工作成为文化输出中具有影响的渠道之一。探讨古建筑文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有效输出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大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安徽省的明清建筑,亳州花戏楼砖雕的艺术特色,探讨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文化传译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不断深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出现了交际和文化输出两个比较明显的重点方向。这表明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学交流的方式,更是不同文化的移植和扩散行为。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格外重要。本文将结合我国文学十大名著之一的《儒林外史》英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儒林外史》的翻译如何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实现跨文化翻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负载词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中国本土人使用的词语。本文分析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障碍,并提出译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音译加意译、直译加意译或释义的翻译策略,以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瑶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得来的智慧结晶,在疾病防治与健康养生等方面熠熠生辉。目前,瑶医药文化的英译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如翻译人才短缺及语料库不丰富等。广西将瑶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发展之中,瑶医药文化的英译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该文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探析了广西瑶医特色草药的术语英译策略及方法。译者灵活地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即音译+意译、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同时遵循准确性、简洁性和民族性三大原则。当既要保留瑶医药文化,又要明确传达瑶医术语含义时,通常选用“音译+意译”法;当译者需付出努力推断其隐含之意,则运用意译法。该文力求在保证瑶族医药文化译文准确且忠实原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瑶族医药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推进瑶族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国内红色景点旅游热潮的兴起,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广西桂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使得外宣文本翻译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但由于中西文化发展背景不同及英汉语言差异的双重原因,桂北地区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现存许多问题。该文以桂北地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的红旅外宣翻译文本为例,首先对桂北地区红色旅游对外宣传翻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分析桂北地区红色旅游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性和精确度两个角度展开探究,以此提出相关对策及探索性解决方案,推进和提升桂北地区红色旅游对外宣传的效果,促进桂林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美剧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国人开始更加关注美剧字幕翻译。本文针对美剧的字幕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的内涵着重进行阐述,并结合美剧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求,以美剧中的具体词汇为例,相应地提出了几种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以促进中美影视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然而,在戏剧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化负载词有其民族特有性和异域性,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依据奈达对文化元素的五种分类,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以期得到通过翻译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