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使各民族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如何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求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最佳的结合点。该文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将本乡本土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艺术实践,让学生熟悉并热爱民族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最后该文结合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调顺网龙”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调顺网龙的社会价值及海洋龙文化,发现调顺网龙具有发展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阐述其对海洋精神的凸显,分析其富有激情浪漫的海洋文化审美意蕴、蕴含的浓郁海洋文化特色。可见调顺网龙承载着积极的时代意蕴,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旨趣,蕴藏着文化深意,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发展海洋文化、强化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着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实现海洋文化自信。最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顺网龙的传承与保护提出3点可行办法,进一步阐述调顺网龙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遗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地域文化内涵和地方物产的代表性,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甘肃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其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文旅强省、促进人民增强文化自信。该文在分析非遗手工艺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价值意义基础上,研判甘肃两者融合存在时空错位效果不佳、资源开发不足且创业就业困难、科研加持不够、各方聚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环境、培养人才、多方联动等可操作的建议对策,力求对甘肃非遗手工艺传承和文旅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进行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4.
梅林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传承发展梅林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高度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现阶段人员短缺、疲于谋生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成为阻碍梅林戏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发展保护措施;扩大受众群,建立自我造血发展机制;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传承后备力量;发挥地方政府保护主体作用,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等力量进行梅林戏文献资料数字化传承是梅林戏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朱婷 《文化学刊》2022,(12):14-17
福州软木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繁盛衰落,并最终在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获得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本文据此出发,分别论述了软木画的历史沿革和鉴赏要点。研究指出,对待软木画必须从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不同领域,加以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基于区域文化旅游的实践,为软木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一方面,非遗丰富了区域文化旅游的内容和纬度;另一方面,区域文化旅游提供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莞香是东莞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东莞精神的象征,东莞之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复制。发展莞香产业,推动莞香非遗产业化发展,使其成为一种经济优势,既可以激发其自身的生命力,也可以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该文从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地方文化的大环境,以及东莞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方面,探讨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指出东莞推广莞香文化及莞香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东莞的实际现状,提出适合莞香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莞香文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川北非遗戏剧艺术是指具有川北风情的戏剧类非遗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王皮影(也被称为川北非遗三朵金花)为代表。该文针对川北非遗戏剧的现状,从剧目的更新、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外合作研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新媒体传播展示5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波罗诞”作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神祭祀民俗活动,其见证了我国古代祭海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民间信俗,如何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文化空间理论及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法,该文认为波罗诞的文化空间要素由中心理念祀神祈福、核心形象祝融及其五子、符号波罗鸡与波罗粽,以及活动主体游客、政府等构成,空间保护上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符号吸引力不足等4类问题,并对此为其文化空间核心区与辐射区的营造与延伸提供9大对策,以促进波罗诞的传承与发展,助力非遗的活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人文湾区。  相似文献   

10.
羌寨作为羌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生态场,是羌族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也是羌族文化最具体的固态表现与最鲜活的表现领域。透视羌寨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真实情况。羌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首先培养羌民的民族自信,唤起羌民的民族自觉,提出构筑原生态的羌族村寨,发展羌族村寨的文化经济,加大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从多渠道和多层面拓宽羌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山东省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篆刻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篆刻艺术非遗保护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介绍了保护与传承篆刻艺术的意义与影响,分析了山东篆刻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总结了山东篆刻艺术保护管理的工作措施,提出了山东篆刻艺术创新传承的实践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篆刻艺术,让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并展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的区域。其中,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传承人就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对非遗传承人的动态信息,以及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该文通过分析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探究传承人与文化生态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数量总体上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在传承人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别、年龄结构、民族比例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目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所包含的非遗项目的数量和传承人的人数差异较大;并且单从数量上看,非遗项目的数量和传承人的人数二者并不对等,无法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传承人的认定以及非遗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程霖 《文化学刊》2022,(3):14-17
地方民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环,体现出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民情。在我国,民歌种类众多,大到省份小到地区,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随着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地方民歌发展危在旦夕,地方民歌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急剧缩小,这也成为地方民歌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重视,如何将地方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特色传播给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歌爱上民歌。本文提出新的传承与发展观点。希望通过对地方民歌艺术表征探究,对地方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世界的不断变化,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和精神的力量源泉。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经济的象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它不但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而且也反映出了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5.
张苛苛 《文化学刊》2023,(12):119-122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豫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优秀基因是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动力,文化自信自强为实现豫剧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文章分析了豫剧的特点,基于对豫剧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契合性的深入探讨,明确了豫剧传承与发展的生存困境,并从传播方式创新、群众基础夯实、培养人才队伍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豫剧传承与发展的建议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豫剧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省内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中华传统的诸多方面。近年来,辽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浅层次。该文从“以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创化为核心,引领社会潮流”“文创产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且贴近生活”“以少数民族非遗文创‘品牌化’为抓手,打造城市发展硬支撑”等三方面,探索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传承及文创转化路径,以非遗为抓手,助力辽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内涵,将中医药文化经典阅读融入大学生阅读推广工作已成为图书馆的使命担当。该文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功能,分析了中医药经典阅读推广现状,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阅读推广品牌模式、深度挖掘中医药特色的馆藏体系、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引领阅读方向的推广策略。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探索,打开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局面,助推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有效促进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传承与发展湖湘红色文化,将有效促进乡村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解决区域性绝对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能有效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湖湘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民族体育文化是现阶段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集健心、健身以及健智功能于一体,民族体育有其独特的特色,吸引了广大的民众参与进来,对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赣南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传承策略,从而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红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变迁,作为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中华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文化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红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传承和发展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该文研究总结出红拳的发展历程、特色和价值,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梳理出红拳所面临的发展现状和传承困境。在新媒体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红拳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开发路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性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