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通过对139位就读于常州大学“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调查发现,为得到更好的工作是其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方面表现较好,语言、文化领域的适应情况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正相关,而心理适应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及留学生可以从明确学习动机、注重跨文化培训、重视语言学习、抓住跨文化适应关键期等方面入手,更顺利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跨国家、跨地区的学习和交流也日益增多,尤其在国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留学门槛不断下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外出留学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随着留学教育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海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开始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将国内外学者针对海外中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调节策略等方面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整理总结和归纳分析,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进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大量外国学生开始到我国留学,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些留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给留学生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利于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留学生本人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该文首先阐述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现状,其次分析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就跨文化心理适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对国外学生的吸引力逐渐提升,到中国寻求高等教育的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增加更为显著。留学生教育对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知华友华爱华的人力资源、提高中国影响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时的适应状况如何,该从哪些方面去改善他们的跨文化适应,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教学适应三方面度量和分析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并探索影响他们适应的多种因素,最后从个体、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颜峰 《文化学刊》2011,(6):116-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传播或言传身教等非物质形式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一起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厦。目前,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难以为继地步。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对阿坝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族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等,均值为3.34。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四因素中,跨文化知识最低,跨文化意识最高。这与学生的知识接触、知识储备、文化环境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因素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因子。最后针对研究结果,该文提出3点针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以期对民族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由过去只注重制度管理逐渐加入了文化管理。本文从文化管理的内涵及特点,反观在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的必然性及其实现。以大连大学文化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应用为例,进一步推动文化管理在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实践不仅要重视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更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行为意识、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已深深留下民族的烙印,必定有其独特性。日本的民族特性孕育出日语的暧昧性和距离性,这两大特点体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的配虑表达和敬语上。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该文从配虑表达和敬语两个方面分析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其文化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地方文化。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才能互利共赢、持久发展。该文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探析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必然性,共谋发展中面临资源未能共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体系不健全、专业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困境,提出开发相关文化衍生产品、文化资源共享方式多样化、打造专业研究团队等共谋发展路径,为双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各方面趋于完善,对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合格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提上日程.教育方式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美育对素质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过程中,美育对人才培养也有独特作用,使教育者能把握美育特性,将美育放在素质...  相似文献   

11.
翻译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旅游英译文本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以安吉县的生态旅游景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英译文本为例,通过例证分析和实地考察,结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分析讨论安吉生态旅游英译文本中存在的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等翻译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时期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怎样才可以培养出企业实际所需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师所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高职教育过程中各类问题,这对于高职教育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该文重点以肇庆职业学校为例对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谢稚  孙茜 《对外大传播》2013,(12):35-37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间接传播和直接传播决定文化差异对受众接受度的影响。文化差异和受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文化干扰的强度。本文通过对中英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BBC版和CCTV版)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减少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提高受众接受度,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化词不同于一般词汇,汉语文化词承载着丰富的汉语文化,是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颜色文化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偏好。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颜色文化词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文化词的涵义是很有必要的。该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西在颜色文化词方面的认知差异,探讨其产生的文化归因,并且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陕派小成本电影,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长期取向与放纵四维度着手,宏观上从长晚辈间的代际冲突与磨合过程展现了中美文化下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微观上呈现代表性象征符号、生活习惯、教育方式、语言及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旨在印证文化差异对价值观塑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文对某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进一步分析了高校的基础设施、机构组成、人员背景、咨询频次、规范制度、咨询方式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云南高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实现来滇留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云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进一步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金融学为例分析了云南高校在留学生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加强专业课教育,提升专业课教...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技术带来了“智慧+”时代,各种数字化技术使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转型成为可能。该文回顾图书馆3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两次转型,总结这两次转型中,图书馆界对“资源”和“服务”两个概念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智慧化服务需要以“资源整合+技术整合”的形式来实现。最后结合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实践,从智慧化的资源、智慧化的技术、智慧化的馆员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图书馆实现智慧化转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20.
陈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28):123-130+136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传播,塑造高校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调查,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提出扁平化设计、叙事性设计、情感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等设计策略。并在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的指导下围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展开设计实践,最终形成设计作品,以期借助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促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传播,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