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序:选该议题浅说因为有感于中华文化之悠久绵长,譬如读诸子百家这些经典就恰似一种享受:若饮甘泉。故,选“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议题,它会让人想到华夏之美—“生如夏花之绚烂”。总议题:生如夏花,美丽华夏—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表征,它是环境美、社会美、文化美和生活美的内在统一,内涵非常丰富。"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创新精神,它具有坚实的社会现实根基、鲜明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制度自信。术语创新、文化精神、实践创新和开放创造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动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开启人类新文明上。深入研究"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浪 《考试周刊》2013,(42):159-160
<正>"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的梦,是华夏儿女的梦,作为华夏儿女的一员,我也有我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要谈"中国梦",必须从"中国梦"的由来谈起:(1)为救亡而强国的"中国梦",中国人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梦",是在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形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它的提出有美学学科、社会运动、理性认知等多方面的背景.生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态审美人”,其具体目标包括观念、情感、态度、境界、责任、价值、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实施领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学校的生态美育形式主要有独立设课、渗透结合、户外课程教学、生态主题活动等;家庭生态美育的途径主要是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社会生态美育可以采用媒介宣传、艺术熏陶、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志愿行动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是《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的第一课,教材主要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字展开,由"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意蕴隽永的汉字""影响深远的汉字"四大版块组成。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对文字的整体认识,所以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我是中国人"为引线,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田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84页的内容。教材创设了一幅美丽的田园情景图。图下 ,智慧老人要孩子们看一看 ,想一想 ,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田园图中 ,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在一条弯弯的小河旁 ,绿草成茵 ,树木成林。河岸上的鸭子在散步 ,河面上的鸭子在嘻戏。草地上长着许多不同颜色的小花 ,还有一些不同颜色的羊。树上栖息着几只小鸟 ,天空中又飞来一群鸟。这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田园图 ,也是一幅充满数学问题的情景图。智慧老人的问题给孩子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练一练”中编排的习…  相似文献   

7.
8.
9.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公民的公共责任伦理至少应涵盖四个方面的维度,即作为道德主体的公民对自然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公民公共责任伦理的实现,首先,需要加强对公民的责任认知教育,唤醒公民责任自觉;其次,完善责任奖惩机制,提升公民履责能力;再次,要在制度设计和外部监督上为公民公共责任伦理的实现创设足够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任务。"建设美丽中国"之举,从经济学意义上设定了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生态目标,发出了保护自然生产力的生态要求,同时蕴含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有着深厚的哲学理论来源,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环境保护思想。从哲学角度去解读美丽中国建设的相关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江 《海南教育》2011,(2):14-15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动物的不同感受,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美丽学校,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在社会转型时期,建设多元化、特色化、高品质的学校教育,寻求学校改进之道的一种视角。但不少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是,认为美丽学校建设就是搞外包装,是总务处或领导的事。究其原因是对美丽学校建设的真谛把握不准。其实,美丽学校建设既包括内强素质,又包括外塑品牌和形象,但如果把美丽学校建设仅定位为品牌和形象塑造,把形象仅看做是视觉上、外观上的东西,即是  相似文献   

14.
正美学世界的理念诞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世,人们厌倦腐败的社会,向往清明的大自然。《晋书》中提到,人们都在追求隐,有人隐于朝,有人隐于市,有人隐于山野。山水文学特别是山水诗在此时开始大量出现,从此中国的大好河山被文学化、艺术化,成为高度审美的对象。谢灵运是代表之一。东晋以后,再看中国的书,会发现有一个新词大量地出现,就是"山水"。下面都是用"山"和"水"拼成的词。皇帝一定是坐江山,画家一定是画山水画,大侠一定是在江湖,这些词都是自然界特殊的人文表述。自然山川被中国文化浇灌了很多道德、情感、美学的东西,因而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计民生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明确了指引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方位、新目标、新部署。其中,最能激起全社会共鸣、反响最热烈的,无疑是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现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压力,文章在指出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后,探求了"以全局观来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丰富和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来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化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需要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实现永续发展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需要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代生态伦理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均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体现了对生态危机的高度关注。永续发展所倡导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用生态理性约束人类的行为,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生动力,使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三者统一,确保人类得以永续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再次论述“生态文明”理念,并独立成篇,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首次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无疑开启了中国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