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和日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和猫相关的词语、词组、成语、俗语谚语和一些关于猫的神话传说故事等。那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含“猫”词语呢,意义用法又有什么关联呢?该文将对汉语和日语中的所有含“猫”词语进行汇总,并一一列举其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其使用频率,最后进行汉日语的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找出中日猫文化的不同,以此来引导大家正确使用含“猫”词语。  相似文献   

2.
虽然汉语和日语都存在因果意义的使役表达句,但由于日语因果使役句的使用受明治维新时期英译日译文的影响,按照传统习惯,日本人更侧重于使用“原因-结果”句,此外,当句子主语是无情物时,日语自动词句、他动词句、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以及动词的被动态、自发态、被役态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表达因果意义,这就使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能完全对应,本文通过举例、数据计算等,分析总结二者不对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日语前置表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至今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为了对日语前置表现的研究成果做整体把握,该文对中日两国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几个可能适用于开拓发展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研究方向,最后从概念的通用性出发,对“前置表现”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相似文献   

4.
除了传统的疑问句,陈述句同样可以用来执行提问这一社会行为。该文基于知识论的视角,以日语日常会话语料库为中心,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日语日常会话中用来进行提问的陈述句形式及其交际功能。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检验理解他人发起这一修正类型,主要通过“それで/で/じゃあ~んだ”“それで~ってこと”“じゃあ~”“~んだ”“~ってこと/ってやつ”“理解+が”“在先行话轮的语法结构上附加元素”等形式对先行话轮进行回述、澄清、推理和确认以达到检验理解的目的。另外还有用来进行信息寻求的“引用传闻”和其他一些不完整不充分的信息断言等陈述句提问形式。  相似文献   

5.
拒绝话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招致对方的不满甚至反感,因此成为语用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以往基于语义程序的拒绝话语研究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语料,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句子层面而非对话层面。该文将着眼于对话层面的拒绝话语,以宇佐美まゆみ监修的《BTSJ日语自然会话语料库》为调查对象,对日语中的拒绝他人请求时的表达策略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日语表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状况,但其最终并不会限制说话人正确理念的表达,以及听众对相关句意的理解。由此,本文对日语省略表达的现象进行了列举,并通过礼貌性的请求、感恩的意识、"沉默是金"的处事原则,深入剖析了日语省略表达文化内涵要点。  相似文献   

7.
人和人对话的过程中,为避免摩擦和误会,往往会在语言表达层面下功夫。这对于母语者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对于和日语母语者有着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日语,以日语学习者、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这三类群体相谈场景的谈话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三类群体谈话展开的特征,明确三群体之间的异同。在相谈场景谈话中,三类群体共同之处表现为就交通工具进行谈话时,“A”“B-2”“C-1”“C-2”“D”这几类小话段的出现率最具代表性,是相谈场景谈话的典型构成要素;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B-1”“B-3”“C-3”这几类小话段的出现率上。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大连市五彩西街与苏州市淮海街两地日本特色商业街日语语言景观中的店名招牌进行汇总,对日语招牌中的行业分类、店名的语码组合形式、语言状况、文字组合进行汇总、比对,在数据中找出两地日语招牌标识中存在的差异,就其相同性及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就分析结果找出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的异同提供了新方法。通过“借喻”“隐喻与提喻的融合”两种认知过程,制作出汉语与日语的人体词汇“眼”的基本义和派生义的认知框架。基于“眼”的认知框架,对汉语与日语中关于人体词汇“眼”的惯用语进行分类,阐述惯用语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按构成要素的意义对惯用语整体意义的贡献程度,将惯用语分为“融合型惯用语”和“组合型惯用语”,并结合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与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异同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汉日“大/小”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汉日“大/小”在原型义和扩展路径上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从空间域的原型义扩展到数量、状态、时间、心理4个抽象域。但汉语“大/小”的语义扩展范围更大,语义生成能力更强;汉日“大小”存在相似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概念之一,且中日两国自古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受汉语文化影响深远。中日两国语言环境、思维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导致了汉日“大/小”在语义扩展上存在差异性。该文以期为汉日“大/小”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汉日语言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时间副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度”在现代汉语中具有时间副词的用法。该文基于前人对“一度”的研究内容,以及对虚词的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时间副词“一度”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特征。在语义上,“一度”有时段、已然、有界、变化的特征;在句法上,“一度”多用于陈述句,用于“被”字句的数量多于“把”字句,“一度”修饰的成分表达的内容在语义上可以被否定,“一度”遵循副词共现规律;在语用上,“一度”具有书面语体色彩,常用于转折,具有主观性。通过探讨“一度”,可以看到时间副词在汉语中界定时间的用法与意义,也可以看到分析语义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副词在篇章中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基于跨文化视角积极研究日本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把握语言艺术特征具有现实必要性。日本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表达倾向,在日语学习以及日语文化学习中应以日语语言艺术特征的把握为前提,实现跨文化视角下语言规律学习与日语文学研读的融合,真正把握语言艺术的多元风格,并产生多元化的文化认知。本文主要就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问题进行探讨,在总括日语语言文学中语言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中日文化的典型案例——茶文化,探明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以指导跨文化的文本阅读与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以五感形容词为研究对象的狭义通感研究不同,本文以日语听觉动词为对象论述了其包括心理感觉在内的广义通感用法。听觉动词既可以用来表达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生理感觉领域的语义,亦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情绪、情感、态度等心理感觉领域的语义。“听觉→接触感觉”“听觉→心理感觉”这两类通感用法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隐喻,而“听觉→视觉”这一远程感觉内部的通感用法,除隐喻外,转喻也常常发挥作用,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中,表示比较的句式被称为比较句。该文从语义上将汉语比较句分为表示“极比”“胜过”与“不及”关系的“差比句”和表示“近似”与“等同”关系的“平比句”,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了它们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女性用语在日语中地位特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掌握女性用语的发展特点及其使用规范是日语学习的重点,对日语词汇教学也至关重要。日语女性用语历经沧桑岁月,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在形式上及文化内涵方面呈现出与男性用语趋同的倾向。从日本女性用语的发展趋势来看,女性用语将会继续保持其优雅动听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日语常使用连体修饰节,汉译时有时是将连体修饰节处理为中文的定语,但很多情况下两者无法对应。该文在日本语言学者益冈隆志的分类基础上,将日语中的连体修饰节划分为“补足语修饰节”“相对名词修饰节”“内容节”,以日中同传学习者为对象,进行同传实验,在同传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实验中的有效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探讨日中同传中连体修饰节的误译漏译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省内的公示语日译案例逐渐增多,但其中仍存在着不少翻译错误。该文全面搜集了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的公示语汉日双语文本,依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其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3类,并总结分析各类文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公示语的日译策略。研究发现,信息型公示语为了直观传达主要信息,宜采用直译;表情型公示语重在传达意境,因富于修辞效果的汉语词句往往难以找到日语同义表达,故多用意译;感染型公示语要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应尽量转换为符合日语表达习惯及日本受众熟悉易懂的表述方式。该文期望为今后公示语的日译实践提供参考,提升公示语的信息传递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平成时代是日本动漫的高产期,日本著名的动漫歌曲大多出现在这时。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日本动漫歌曲被引入中国,受到许多中国青少年的喜爱。作为动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漫歌曲的歌词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翻译是一门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技术。翻译时,译者不能只把浮在文字表面的意思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需要结合场合、人物关系和文化背景向观众传达。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翻译理论就显得尤为关键。该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探讨以日语动漫歌词汉译为主的翻译行为中所出现的目的论的使用情况及表达效果,从而增进对日语动漫歌词汉译的理解,开拓新的视角。希望有助于日本动漫爱好者对日语歌词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源于中国古汉语典籍,与古汉语语义密不可分。对这些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古汉语相应字词的关联,对准确理解日语汉字(词),避免误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从辞书中选取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词),就这些字词在日常使用中对古汉语语义的保留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汉字(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数量众多是日语的特色之一,这是日本人感性思维比较发达的缘故。在汉译日时如何使译文更加符合日语表达,更加接近日本人的思维,更容易被日本人理解呢?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极为不易的。因此,在翻译时注重培养日式思维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日式思维指什么?为了使翻译更加本土化,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怎样加强和培养该思维呢?该文主要从拟声拟态词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对日译本《红高粱》(井口晃译)中几处比较典型的翻译案例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从脑的差别和民族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日式思维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