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神纹是黎族织锦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它立足神话传说,具有黎族原始先民渴望族群生存繁衍壮大的象征意义。经过调查发现,有关黎族大力神纹样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深化人们对大力神纹样的认知、传承和传播黎族传统文化,运用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对大力神纹进行创新设计,并呈现到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文创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传播性来达到传承和传播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基于形状文法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黎锦纹样中的大力神纹形状、色彩、文化内涵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既保留大力神纹样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图案。黎族大力神纹的创新设计实践表明,形状文法在传统纹样创新设计中具有可行性,将创新性图案应用在文创产品领域,形成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传统手工艺不断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黎族传统文化的生产环境也不断受到挤压。传统黎锦由于适用环境的变化、原材料及部分工艺的缺失,现阶段急需数字化转化以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韵味。该研究通过提取海南哈方言地区黎族纹样得出,哈黎支系图案纹样构成主要以动物纹、人纹为主体,以植物纹、其他纹样为辅;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白、黑五色。利用纹样这一载体分析海南哈黎纹样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信仰,并通过哈黎传统纹样的数字化保护,将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从而拓宽哈黎纹样创新设计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3.
黎族织锦工艺知识体系是指黎族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经过长期潜移默化传承的手工艺经验、技术、艺术和知识的聚合,是黎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黎族织锦的发展经历了“无纺布—麻纺—棉纺”的漫长历程,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手工艺人,他们集构思、制作、生产于一体,通过在日常生活、长期劳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促进技术的发展,而这种技术进步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伴随着织锦的制作逐渐产生,涵盖了自然社会、工艺技术、思维认知、文化思想等各个方向和层面。在经验、技术知识化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织锦工艺知识体系。该文以黎族织锦工艺为例,探寻黎族传统工艺中的经验、技术、艺术与知识。  相似文献   

4.
年轻群体是消费IP形象的核心对象,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市场的趋势和潮流。该文旨在通过分析黎锦IP形象设计的现状,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基础,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引入IP形象设计原则,分析年轻群体的喜好,使黎锦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运用情感三层次设计理论,分析黎族甘工鸟纹IP形象设计,了解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个性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为黎锦产业国际化增加一条新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情感化设计理念下IP形象的设计原则,为黎锦其他纹样的IP形象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方针的确立,为新时代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56个民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诚信文化。黎族的“草结”诚信文化,令我惊奇与佩服。我是无意中发现这一很有特色的诚信文化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也使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承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保护及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时,明确其设计要素更是其前提所在。鉴于此,本文便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自我国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凝练而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各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为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及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校培育,进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人才。该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思考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融入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文社科英文期刊在我国期刊和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特色和国情,使得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汉语世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英文期刊,在"走出去"方面做出大胆探索。本文以该刊为例,探讨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集市是我国乡村村民进行商品交换、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曾经在乡村经济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在电商、超市等平台的冲击下,传统赶集文化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本文从赶集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乡村赶集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价值,以期为赶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位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茂县城,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无限的发展前景。在地震灾害中茂县等羌族城市受损严重,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工作。通过对羌族地区中心城市茂县传统文化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为其城市开发建设提供思路。根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延续性的城市建设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13.
栲栳是黄河宁夏段贺兰县地区传统乡土社会中主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非遗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但在日常保护传承实践中,往往因看不清现实价值而态度消极,这也是当下非遗发展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马克思"资本""价值"理论及社会学资本理论为视角,通过"掘价"方式呈现非遗栲栳的历史文化、社会时代及经济资本价值。希望以"现实"价值激发护遗传遗的内生动力,在促进非遗栲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地方性知识及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现代音乐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它颠覆了传统音乐技术的统治地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科学技术进步与音乐艺术衰退的历时性分析的视角,管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技术进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生存问题,指出这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传统音乐文化面对科学技术现代化消极盲从,丧失了音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安全问题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我国历史传统这一视角来研究文化安全问题,旨在通过对历史上遇到的两次文化安全问题的考察,提供一种解读文化安全的新视角,即文化安全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消亡问题,更应该关注文化本身文治教化、化成天下的要旨,且要维护文化安全,不仅需要世俗权力的支持,还需要从文化传统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和资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确立和深入,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陕西也积极融入到这一合作开发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陕西汉唐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在发展上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分析陕西汉唐文化发展现状,灵活运用陕西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的发展路径扩大陕西汉唐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陕西文化软实力,提升其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稳定的文化观念、企业精神和风貌,包括价值观、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员工的素质、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以及体现企业文化的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指导思想等。它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而产生的,并在企业经营中共同遵循的,溶汇了民族和时代的特色。近年来,伴随着国企的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改进、创新、发展,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得到了企业广大干部员工的普遍认可,积累了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孙文刚 《文化学刊》2012,(5):162-167
自古以来,海南人都有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丰富的槟榔文化,槟榔成了海南人婚姻、社交、祭祀和拜年习俗中的必备用品。海南槟榔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与生产活动。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黎族审美观念和汉文化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亚通 《文化学刊》2012,(5):108-1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改革与发展成就的背后,也带来了农村文化的工业化、市场化破坏与乡土文化“空心化”态势。村落特色文化。既有地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特质和现代化风貌,又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创造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拯救当前农村“万村一面”和“文化失语症”的良方。本研究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种文化”百强村林家村“桃花笔会”特色文化的个案考察,剖析村落特色文化的生存生态、功能、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0.
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古都历史文化保护重心仍限于对单一历史古迹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对古都建筑发展所依靠的自然地理格局的整体保护和对历史文化从根本上进行保护。洛阳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历史发展具有深厚的景观特色和传统,其所依托的自然地理景观核心为:"四方门户"和四条河流。试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洛阳城市历史的发展做简要分析,并分析洛阳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变化,从中探寻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分析,确定保护山脉脉络和水系河网的完整性,进而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古都整体风貌规划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