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多元文化价值追求的形成,多民族国家族群关系所关涉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问题日渐纷攘。而民族类博物馆是展示其中问题纷争的重要窗口之所在。以展厅叙事为话题,切入广西民族博物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厅的叙事内容、形式、主题,讨论其展厅叙事背后的认同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影《云上太阳》立足阐释学的三大阐释方法,以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为依托,通过对锦鸡神信仰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描绘、以传统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的民俗文化进行影像展示,深刻揭示了苗族民俗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民俗景观",在文化符号学和语言景观研究领域还是个全新的话题,是基于文化符号学和语言景观学说孕育而生的一个新的学说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同时,更为创建语言民俗景观博物馆等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社会职能,民族文化博物馆凝聚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在普及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少数民族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确保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在民族文化宫的工作实际,就新时期民族文化博物馆如何开展宣教工作提出了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爱红 《文化学刊》2015,(3):226-228
青铜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在博物馆中,青铜器也是陈列展示的重要内容。为了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青铜文化,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对青铜器的陈列展示,博物馆在普及和传播青铜器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展示的重要性,探讨了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展示的各种元素,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古代青铜器得到有效的保存和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贵州,简称黔,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融合的民俗民风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植根于不同民族人民在传统耕作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人民更好生活的物质体现和精神展示。黔南是贵州省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的黔南拥有丰富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包括蜡染、刺绣、织布、剪纸等多元化绚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各民族团结繁荣,文化自信带来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化创新产业逐步繁盛,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此,该文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论背景,结合黔南布依族、苗族,以及水族的典型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物质,嵌入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与应用模式,为基于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新思维,从而提升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黔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民俗的传承途径不断发生变化;国际化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侵入我们的生活,使得民俗传承的母体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传承模式逐步被新的传承媒介取代。民俗的延续不再是人民群众无意识的代代相传,而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承过程。同时,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当今艺术、文化产业中的"网红"分支,文创衍生品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博物馆零售业和"博物馆商品"(museum store product)的出现和兴起。博物馆作为汇集、典藏、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科学技术、艺术杰作之地,其相关的衍生品不仅仅具有将原本昂贵乃至遥不可及的馆藏艺术,以亲民的形式让大众带回家、为博物馆盈利的基本商业价值,更应具备传播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的广告营销功能,和最终吸引人们真正踏进博物馆、把"艺术带进生活"、提升公众审美和认知能力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3.
丁山 《文化交流》2016,(12):38-41
运河沿线18座城市参与的第三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在杭州举行。庙会推出运河民俗文化风情演示、手工艺制作与传统游戏展示、美食品尝、商品展销等各类活动,人们沉浸在品味传统民俗的欢乐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南岭民族走廊的民俗体育种类与分布,提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和发展理念有关,并从培养学生的民俗体育意识和文化素养、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竞技项目等方面讨论南岭民族走廊民俗体育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杨敏 《文化学刊》2024,(3):166-16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酋长的女人的眼光为叙事视角来进行叙事,生动地刻画了鄂温克族的生活境况和历史变迁,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下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亦融入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民族的多维度图景,揭示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整部作品透过富有特色的叙事方式体现了其史诗般的品格,本文将从作品自身的叙事特点深入分析作品运用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6.
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具有独特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展示地方文化,研究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信息多元、快捷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普及博物馆文化教育,构建服务大众的博物馆公众形象,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传统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许多博物馆纳入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的内容,以传统音乐的物质载体、影像资料为主,配合展演、讲解、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普及传统音乐的活动。本文将以北京文博交流馆和其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智化寺京音乐为例,介绍相关历史与现状,探讨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1,(4):124-124
杨静如在《前沿》2010年第24期撰文指出,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受到民俗事项和民俗传承的影响,因为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  相似文献   

20.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