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日语,也为了向日语会话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汉语母语者、日语学习者及日语母语者三类群体的谈话展开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三类群体的相谈谈话中出现的“提出相谈的话段”(A部分)展开模式和“确认回答的小话段”(E部分)的特征,发现关于A部分的展开模式,汉语母语者、日语母语者都偏好使用模式(1),而日语学习者则偏好使用模式(2)。关于E部分的使用特征,汉语母语者和日语学习者在向对方确认回答时,使用的方式较为相似,多采用类型(3),而日语母语者则相对多样化,除类型(3)外,也较多地采用类型(1)和类型(2)。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汉日“大/小”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汉日“大/小”在原型义和扩展路径上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从空间域的原型义扩展到数量、状态、时间、心理4个抽象域。但汉语“大/小”的语义扩展范围更大,语义生成能力更强;汉日“大小”存在相似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概念之一,且中日两国自古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受汉语文化影响深远。中日两国语言环境、思维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导致了汉日“大/小”在语义扩展上存在差异性。该文以期为汉日“大/小”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汉日语言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常常会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对多义字进行翻译。“打”字作为一个多义字在古语中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意义也日益增多,其义项多达24个。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打”字的使用及翻译有一定难度。因此,该文主要探讨汉语“打”字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用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地区别和掌握“打”字在交流中的意义,尽可能减少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出现语义表达偏差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的异同提供了新方法。通过“借喻”“隐喻与提喻的融合”两种认知过程,制作出汉语与日语的人体词汇“眼”的基本义和派生义的认知框架。基于“眼”的认知框架,对汉语与日语中关于人体词汇“眼”的惯用语进行分类,阐述惯用语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按构成要素的意义对惯用语整体意义的贡献程度,将惯用语分为“融合型惯用语”和“组合型惯用语”,并结合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与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异同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  相似文献   

5.
我国跨文化交流传播实践现状里,外语语言专业人才的语言交际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的实效。其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主要阻碍即是语用失误多,语用能力不足。对于中国的语言学习者来说,两种语用失误的出现,一方面归因于学习者的语言与文化的负迁移,另一方面则是语言教学对语用的忽视造成的。内外二重因素的交织,导致部分学习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更是影响了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效果。故该文提出三点优化策略:学习者应该在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中间地带建构自己的文化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态度;在语言文化课程中加强情感教育,通过教师的跨文化态度影响学生;并在语言文化课程中加强语用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或现实情境中学以致用,把语用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赫明英 《职业圈》2012,(33):128-128
为企业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面对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诉求。如何有效的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为广大群众服好务,营造出和谐稳定的环境,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就如何做好同各群体的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展开论述,对于实际应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观点     
《职业圈》2013,(25):10-10
刘畅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面对父辈的辉煌“战绩”,对于我个人来讲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班子,我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工作人员、一个新希望人、一个学习者,以这样的身份来面对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徐拥博 《职业圈》2011,(35):82-82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对企业来说,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说明企业的运行时时都处于正常控制之中。而这只有通过每天、每个瞬间严格地对细节加以控制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非常重要.这已成为“强企壮身”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对于小提琴的初学者来说,在发音问题上,往往会有两个误区,其一:“拉得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象“拉锯子”拼命压住弦,拉出刺耳的噪音;其二:“只要拉出声音”弓子是飘浮在弦上,任其游走滑动,象“猫哼哼”似的,这两种发音都是不正常的。发音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音量的大小,而最终目标,应该是其音质,也就是能演奏出优美、富有弹性而动人悦耳声音。在这基础上,再控制弓的长短,运弓的速度以达到音量的强、弱、大、小这才是完美的发音。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10,(9):64-6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了由31留美学人的回忆文集《在美国发现历史》,解读了他们眼中的中国、美国、世界和他们自己。他们受着双重身份对学术思维的影响,有着对于美国而言是“他者”的身份,而对于本国来说,身份也与出国之前不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孙传报  贾利杰 《职业圈》2011,(17):144-145
幸福工程绝不仅仅是政府工程。“提升职工幸福感”已成为国企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煤矿企业职工来说,“幸福”就是安全有保障,就是物质需求能满足、个人价值能实现、对未来憧憬有希望,这也是煤炭企业长期以来提升职工幸福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多数鲜有外出流动经历的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一把帮助她们自主连接外在世界的“钥匙”,起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等重要作用。该文以两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良好的南疆青年农村妇女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经由口述史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分析她们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动机、路径和收获。该文基于个案研究带来的启示,从语言的工具、文化和经济属性出发,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效用。  相似文献   

13.
精品展柜     
《脱口说汉语》系列李淑娟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12月《脱口说汉语》系列图书是华语教学出版社在2007年12月陆续推出的一套汉语普及类读物,是国内第一套实用汉语口语系列。内容涵盖交际、生活、旅游、运动、休闲、购物、应急、校园、职场、IT网络十大主题,附10张光盘。这是一套实用性的口语小百科。书中,为学习者设计了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只要掌握了《脱口说汉语》系列图书的内容,无论面对什么场合,皆能对答如流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14.
电子专业的理论课程是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很抽象,要能掌握和理解其概念和原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技校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上好电子专业的理论课,怎样化难为易、做好课程引入,领学生敲开这个电子科学的“大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关。  相似文献   

15.
谢付亮 《职业圈》2013,(25):54-55
我经常在“茶金会”上强调,中国茶叶行业已经进入了“圈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三圈时代”,卖茶难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越早做准备越好。卖茶,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叶子换票子”,茶叶店把茶叶给消费者,消费者把钱给茶叶店,似乎每个人都会做。但是,一群人中,总有那么多人的业绩不理想,或辞职,或转行,或怨天怨地,或顾影自怜,或得过且过,混混日子再说,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相似文献   

16.
1895年,对于被称作第七艺术的电影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度。这一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法国巴黎卡布辛路“大咖啡馆”里,路易-卢米埃尔先生正在这里公演他拍摄的《工厂大门》等12部每部时间仅为1分钟的影片,这是人类首次以卖票的方式进行的商业性电影公  相似文献   

17.
顾亚民 《职业圈》2013,(24):11-11
由于企业文化的理论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所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取向和重点,比对概念定义的探索讨论更为重要。对于一个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者来说,更多的关注的是企业文化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向去推进建设。应该把哪些重点内容作为“抓手”.建设企业文化到底应该怎样操作。  相似文献   

18.
魏雅华 《职业圈》2006,(9):10-11
房车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已经不是模糊的概念,不少有钱人出行旅游都开上了房车。但是在国人的眼里,房车依然是奢侈的象征,这与房车出现的本意南辕北辙。本期“专家视线”特邀魏雅华先生为您还原房车本来面目,文章结论指出房车市场是一座潜在待开发的金矿。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文采,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就是要求学术创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而不空洞,语言尖锐、泼辣,风格生动活泼。学术论文的文采,就是要求文章“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所有的文章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国会助手是国会山真正的主人,是“日程协调员”、“政策创意者”、“争议斡旋人”、“案件调查者”,是“新权力精英”。也有人说,助手是议员招摇撞骗的“打手”,是国会坏事干尽的“蛀虫”。助手私下则自嘲为“国会山上的耗子”。但不管怎么评价他们,这是一个对美国国会有着重要影响的群体。一位参议员曾经说小坐并听取你的意见,还是安排你议员见面,完全是助手说了算。如果你给议员写信,大多数情下,议员是不会看到的,也许助手一眼信封就把它扔进纸篓里。如果一天你收到有议员签名的回信,千别像我第一次收到瑞德参议员的信样,很是洋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