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10,(2):61-61
台湾《联合报》2009年12月29日刊文《空白的20年(论语)成日本救世圣经》说,长期不景气让日本社会充满失望与闭塞气息,中国的《论语》竞成了救世的圣经。在严峻环境下,重新拾起古典书籍,想要从中寻找生存与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渐增加,来自中国的《论语》让日本人找到了避风港。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新时代下充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其历史渊源,理解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对《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借以深入探究了孔子礼思想的起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崔爱梅 《职业圈》2007,(4S):203-205
《论语》一书距今年代久远,读起来难度极大,文章主要选取《论语》中的典型例句,阐释了“之”做代词、助词、动词的不同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明夷》卦喻示着政治昏暗、贤人遭难的情状,蕴含着在困难、黑暗中坚持不懈、生生不息的大易之道。箕子之艰不但是个人命运的蹭蹬,更有国家社稷面临倾覆之艰危,处于特殊历史语境中的明末士人更易于对箕子之明夷产生共鸣。黄道周的生平事迹略近于箕子,其诗文多引用《明夷》卦,其《易象正》对《明夷》一卦亦多有阐发,体现出鲜明的解《易》特点。  相似文献   

5.
尹博 《文化学刊》2009,(3):166-168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与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两书对于《论语·宪问篇》第一章的释义似偏离原义。本章释义为:“政治清明就为官在位,政治黑暗就退出官场或被排挤出来,如果还能在位肯定是同流合污,就是耻辱。”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典籍《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门徒的言行举止,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语录文集,《论语》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代表。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还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该文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在近现代韩国的传播历程,并以《论语》赵骏河译本为例,选取6处事例进行分析。即“瑚琏也”“雍也可使南面”“齐一变至于鲁”“善为我辞焉”“焕乎其有文章”“必有寝衣”。对其翻译失真现象进行改善尝试,期望通过研究给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7.
吴蕴慧 《文化学刊》2014,(4):147-150
《礼记》中有关礼乐的内涵和功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礼乐即礼节和音乐,是为了防止人欲横流酿成大乱而人为地加以节制的,也是用以教导人民摆正好恶之心从而返回做人正道的。实行礼乐是为了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儒家治理天下之道其实就是实行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8.
郑超  侯艳宾 《文化学刊》2015,(4):216-217
《西游记》的宗教救赎历程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在本质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印证,昭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主要从救赎动机与第一境、救赎经历与第二境、救赎的结果和第三境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游记》的救赎历程与"人生三境"。  相似文献   

9.
一、賽先生之前的文明英國學者W.C丹皮爾在《科學史》一書的第一章第一節的開篇之處,所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樣的:在歷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羅河幾條大河的流域中,從蒙昧中誕生出來。  相似文献   

10.
娄育 《中国文化研究》2007,6(4):128-135
明末徽州盐商吴继仕的《音声纪元》,既是徽州吴氏刻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又是一部重要的等韵学著作。对于它的研究,从出版学、文献学、音韵学和方言学等角度来看,都十分有意义。然而,目前关于《音声纪元》的研究,尚不系统。本文略述了《音声纪元》的研究状况及价值,并详尽调查了《音声纪元》的版本情况,希望能为下一步深入、全面地研究《音声纪元》提供一些材料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叙及周武王克商之事,引用了部分诗句,有“其卒章”“其三”和“其六”。荆州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其二”“其三”等分章的标注,据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引诗中的“其三”和“其六”亦应是《武》篇的分章标示。类似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分章标示的抄本,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就已在楚地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12.
戏梦人生——论张爱玲《色·戒》与李安《色·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因李安电影版<色-戒>的上演引发诸多争议.本文以为,<色·戒>有两个层面的意义消解:个人主义的爱欲对革命和国家主义的正当性的消解;人生如"戏"对男女爱欲和生活现实的消解.小说冷静内敛、不动声色的叙述之下是反讽的灰色基调,突出的是小说家张爱玲对人性弱点和困境的冷静观察,对男女"心理事件"本质的洞察.  相似文献   

13.
刘川民 《文化学刊》2009,(1):167-176
《方言疏证》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历时20余年,是戴震晚年完成的一部力作。书中大量使用“同”与“通”两个术语,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加以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为了准确地理解该书的深刻内容,我们对书中的“同”与“通”两个术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郭英杰  赵青 《文化学刊》2010,(2):167-170
"一多"思想是吴宓哲学观的重要内容;《文学与人生》是吴宓"一多"思想的集中体现。吴宓的"一多"思想源于他对儒学的心领神会、希腊哲学的全面吸收、基督精神的理解接纳、佛学的揣摩咀嚼、新人文主义的融会贯通、"原欲"说的阐释运用、道教和伊斯兰教精髓的理解深化以及对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借鉴认同等。  相似文献   

15.
"章甫"本系殷代礼冠,由于孔子个人的提倡,转而成为"儒服"的"标配",其中既有孔子追念先祖的感情因素,又体现了礼崩乐坏、明王不兴时代背景下以"古"相尚的价值取向。由于孔子对"章甫"之冠的提倡及弟子对夫子的推崇,因此孔子卒后葬式才有"冠章甫之冠"之举,这既体现了"儒服"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又表明它有鲜明的理想主义风格,不纯粹是"写实"的,因此就不宜用严格的礼书所载的葬式来要求。辨伪学者以礼书所记葬式指《孔子家语》所载非实,系出造作,流于刻板和机械。以"章甫"之冠为代表的"儒服"问题是儒家初起阶段的重要舆论话题,正是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方面促进了孔门群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从形式上强化了儒家最初作为一个学派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16.
论《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娟萍  苏杰南 《职业圈》2007,(19):114-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文章通过对《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发现改革之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  相似文献   

17.
王玉春 《文化学刊》2012,(6):149-154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乃至新闻传播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青年》创刊、转折与发展的精神历程中,主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但主撰的编辑思路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新青年》的编辑过程也不是主撰一人独断的,而导致《新青年》同人分裂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将一个包含着诸多矛盾的复杂历史事件归因为主撰个人"引领"的失误,既抹煞了历史的丰富性也遮蔽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自《关雎》诞生以来,无论是古代儒学的经学附会,还是现代文学语境下的解读,都是对《关雎》“诗人始意”或远或近的“离”。遵循“若即若离”的文学解读原则,解读《关雎》主旨的维度一般有三个,该文从文学文本出发,通过训诂和考据的分析把诗歌文本视为一个艺术整体,进而把握古典文献还原解读与现代阐释之间的恰当距离。  相似文献   

19.
坠露与落英出自《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学术史上对这两个词尤其是落英的训释有较大争议。通过语法与辞意分析可知,落英为始生之英华,坠露为欲坠之露珠。这两种名物象征屈原高尚纯粹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贯穿《离骚》始终,并通过朝……夕……句式所蕴含的敬意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0.
毛公释"兴",说明"兴"是以隐喻为表现特征的特殊诗体。"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对人感染、启发、鼓舞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