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东妮 《文化学刊》2011,(3):141-143
以往学界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多局限于东北地域之中;所言"中国视野",意将东北现代文学置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研讨,表述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突出和独特的贡献。此学界还未见系统论述。东北现代文学伴随着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发展,总体上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而行,但两者之间并非并肩相进,而是显示出鲜明的错位样态。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错位的发生,是与东北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地域等方面的条件不相协调有密切关系。虽然东北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相对滞后,但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就历史事实而言也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2.
邓丽  马琳 《文化学刊》2010,(4):161-165
东北题材电视剧以方言形式传播和构建了令人瞩目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在令人欢笑的影像流动间不仅可见东北农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等等不同文化表象,也透过这些表象令人体验到东北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人们偶有的误读则时刻提醒东北影视创作应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进而传达与时俱进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松 《文化学刊》2012,(1):98-101
东北地区是人类学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然而,与其他地区近年来人类学调查研究的长足进展相比,东北无疑处于落后的境地。我们要展开人类学的东北研究,最主要的工作当然是要对这一地区的世居民族,尤其是通古斯语各族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了解、吸收、借鉴我国前辈学者和国外学者关于这一地区的人类学调查研究成果。国外的调查以俄、日两国为主,本文所要谈的便是俄国(包括苏联时期)的黑龙江流域人类学调查对于我国人类学东北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各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谚语中选用的词汇、意象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含义相同的谚语之异同,从而探讨两国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出访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参加黑龙江省举办的人文交流活动时强调指出,黑龙江省要充分发挥对俄边境口岸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中俄文化交流互鉴,提升对外宣传内容的质量,讲好龙江故事、中国故事。9月29日,刘奇葆部长在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交流时指出,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我们想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创造时,目光总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便是美感,同时也是检验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尺。如果把美感从文学作品中抽离,那么文学作品便失去了生长的根基。本文从作家现实生活背景和作家个人性格与体验两方面入手,讨论小说美感与作家生活经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罗杨 《文化学刊》2014,(4):88-97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为驳日本"满蒙非中国论"写就《东北史纲》,此书开启了国内的东北研究,也影响了其后学者对于"何为中国"的探讨。他从神话、疆域与族属等方面梳理东北古史,这些历史关系是认识和处理中国东北问题的基础,也是当时中国与日本争议的焦点。《东北史纲》因特定的时代使命,力证东北与长城以内省份同源一体,但不应忽略书中呈现出的东北之开阔和多样性,以及将原本处于天下格局中的夷夏关系,框定到有明确疆域版图内的国家时的紧张。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虽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但其方言却属胶辽官话而非东北方言。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满语、山东方言、俄语、日语对大连方言的影响极大。本文以食物词汇为例,对大连方言中的语音现象进行分析,简要阐述大连方言中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汉语北京方言出现大幅度变异的时期,这种变异主要是满族入主中原及定鼎京师的影响.清代的整体文化态势使满语淡出于历史文化场域,满族却通过与原来操汉语民族间能动而充分的双向交流互渗,将自身在语言方面的系列信息乃至语言习性,铸入到了北京方言之内.北京方言的突出特点——轻重音处理方式与"儿化韵"大量使用,以及若干满语词汇的留存,都与满人长期打磨玩味北京方言有关.满人在学说汉语文的过程中,本能地规避汉语古音韵及传统文言的态度,也拉动着北京的汉语方言向着自由、晓畅、俗白、平朴的方向伸展.曾经作为清代官话的"京腔京韵"的北京方言,其最为切近白话语体、极富表现力等多项优势,使之在中华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日渐丰富。本文通过列举新疆口语中常用的汉语方言词汇,探究其特点和社会影响。旨在说明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在服饰上的出现对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发展成为流行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在语言的保护和传承中,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要放眼于全世界,用全球化的视野来保护和传承。海陆丰福佬方言作为闽方言的次方言,既有闽方言的许多共同特点,又因为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因素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特点在方言语音和词义中均有突出体现。该文通过海陆丰福佬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其语音系统、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特点。同时对海陆丰福佬方言的词义特点进行研究,旨在引起人们对古老海陆丰福佬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伴随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方言使用频率有所下降。我国的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教育教学主要语言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课题。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出发,对吕梁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吕梁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点,在为其他方言区提供研究蓝本的同时,促进普通话和方言互补优势的发挥,为我国教育教学语言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文婷 《文化学刊》2016,(4):213-214
维吾尔语突出的通俗性源自移民的文化背景以及谚语自身的口语身份,谚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方言,有自己特有的语法和词汇。本文主要研究维吾尔谚语的通俗性,将各种文化联系在一起,以期更好地发挥维吾尔谚语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高颖 《文化学刊》2010,(3):50-53
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其独有的"民族性格"彰显出东北地域艺术文化的特色。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社会运行中均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运动情况入手,希望探寻出该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社会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语言研究素材,虽不能全部反映作品产生时代的语言面貌,但却能有理有据地呈现当时语言的特点。本文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协和语现象进行考察,得出中国作家并非完全是无意识地使用协和语,与日本作家想要积极创造民族协和的理想不同的是,中国人往往呈现出消极,抵抗的态度。不明确说明对象是日本人,却用隐晦的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暗示出其日本人的身份,可以说是中国作家巧妙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维吾尔族通过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丰富本民族的词汇。首先,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维吾尔语借词的现状,发现维吾尔语中有大量的俄语、英语借词。同时,通过统计归纳总结发现,维吾尔语借词大部分是学术类和生活类词汇;其借入方式主要包括音译词、音译类别词和合璧词;借词的词性以名词为主;有些借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其次,该文还探讨了借词借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最后,针对借词现状和借入原则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借词研究在维吾尔语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阮崇友 《文化学刊》2015,(3):206-209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研究对于探讨蕴含于该方言背后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透视其民族心理结构等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之一。本文围绕语法对昆明方言词进行研究,以揭示昆明方言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19.
苏州评弹是一种传统曲艺评书形式,以苏州方言为代表,采用吴语评说表演,是评话、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并广为流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弹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弹词的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并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适应选择,即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汪榕培、尤志明和杜争鸣对苏州评弹翻译时三维转换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关伟  关捷 《文化学刊》2011,(4):150-154
东北少数民族参加抗日战争人数之多,地域之广,斗争之深入,形式之灵活多样,牺牲之众,成为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空前壮举。东北少数民族和广大汉族一道,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