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千角灯"作为东莞市"非遗"名录中最有分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精品,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制作技艺复杂,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千角灯"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渐减少。本文对"千角灯"的发展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探索"千角灯"传承保护的创新发展路径,以为东莞市本土特色文化乃至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生计方式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维持传统,如何在原有的制作技艺中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辽宁省少数民族民居与乡土建筑面临着数量骤减、传统民间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拯救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建筑形式、特点、营造技术与利用策略为保护目标与内容,通过口述历史、数字模拟与记录和类型学比较分析等保护方法,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这一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育素材。该文聚焦于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文化,在深入研究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美育价值,探讨如何在丰富中学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以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代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受到冲击,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危机。如何在抢救保护“非遗”的基础上,使教育效果深入人心,使文化传播兼具深度和广度,实现活态传承,也是从事美育事业的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阳民间舞蹈受荆楚文化、淮河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舞蹈种类多样,在长久的舞蹈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风格。自2007年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信阳民间舞蹈非遗保护工作立足长远,稳步发展。但由于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日趋深化、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现象的显现,如今信阳民间舞蹈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聚焦信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舞蹈,依托文化生态的建设、数字化平台的利用等静态保护方式,结合民间传承、艺人传承、教育传承等动态传承途径,完善信阳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体系,进而推进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龙纹是泉州金苍绣中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纹饰特征明显且富有地域特色,与其他绣种相比,既求同存异,又各具形态。本文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金苍绣文物为研究基础,探讨龙纹的表现形式、造型艺术特征,并从细节部位的变化,分析龙纹造型的发展与演变,更加深入、全面地诠释这一传统手工技艺。通过社会功用的分析,引导社会重视、保护和传承金苍绣文化,优化金苍绣文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不同的保护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厂回族自治县景泰蓝制作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针对大厂景泰蓝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能为保护我国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黎锦工艺起源于黎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被称为我国纺织历史上的“活化石”。黎族人民将本族特有的艺术特色、审美观及一些特殊的构图等多项要素进行整合,并融合在黎锦上,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熏陶,更是彰显了我国的民族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项传统手工艺正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而且黎族很少有人愿意继承并发展这一项传统技艺,这导致黎锦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该文主要阐述了黎锦文化的意义及特色,并指出了当前黎锦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民间体育发展面临外来文化、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基于此,要充分认识到对民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探索民间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促进地方民间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民间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此,本文对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过程、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东艺宫灯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波罗诞”作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神祭祀民俗活动,其见证了我国古代祭海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民间信俗,如何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文化空间理论及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方法,该文认为波罗诞的文化空间要素由中心理念祀神祈福、核心形象祝融及其五子、符号波罗鸡与波罗粽,以及活动主体游客、政府等构成,空间保护上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符号吸引力不足等4类问题,并对此为其文化空间核心区与辐射区的营造与延伸提供9大对策,以促进波罗诞的传承与发展,助力非遗的活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人文湾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用薄薄的一张纸托举世界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毫无悬念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凝聚自然之精粹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将主要针对"非遗"文化视角下铅山连四纸的保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加强传统手工造纸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在我国劳动人民实践生产中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活态保护视角下进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研究,可以在保护与推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有助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继承、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其沿线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大运河乡土文化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价值,沧州段京杭大运河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梅花拳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近现代以来,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军事价值退化、群众参与度低、传承人流失、传承方式单一化等问题,致使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梅花拳武术文化要想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把握梅花拳武术文化的内涵,利用好现代传媒,使其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同时,应注重梅花拳武术文化的回归,加强对梅花拳武术传承人的重视,推动梅花拳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梅花拳武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阆中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文化博大精深,被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其中有着鲜明主题和浓郁秦巴韵味的民俗音乐是阆中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下来的精神与文化财富,也是历史的一种传承,体现了阆中当地自然、质朴的乡村气息,体现了阆中人民的思想和意蕴。该文系统梳理阆中民俗音乐,按照民间歌谣、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其现状,掌握其特征,探索其价值,思考如何对阆中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并以此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以期阆中民俗音乐健康、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职业道德对保持社会职业内部、职业之间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制于多种因素。在回族聚居地区的回商中,职业道德源于广大回族群众的职业实践,并受到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尽相同的职业规范。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是宁夏民间传统回族手工技艺,从事其加工生产的回族商人在职业道德方面区别于其他兄弟行业,并表现出独特的职业色彩。本文意从传统手工艺人的视野出发,展现回族商人优秀的职业道德并继承发扬,这将有利于整个回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湖南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革,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湖南文创产业急需各种升级,需通过创新驱动将地域文化融入生产及销售的各个环节。该文在对湖南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地域“新文创”的创新策略,并针对相关提升和突破路径提出建议。在新时代背景下,湖南文创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既要有文化上的创新,也需要结合、拥抱新技术带来的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世代留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物质形态表现下的智慧、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论述,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20.
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侗族掌墨师,重点探讨了侗族工匠们在无图纸的情况下,直接收集并记录尺度信息的实尺营造方法,以及传承人对墨师文标识系统的应用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强调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建造技艺与工匠信仰习俗相互融合的过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蕴涵的隐喻意义,对传承和认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该文研究为侗族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侗族文化认识,丰富侗族文化内涵,推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