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指出,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文化身份包含个人主体的自我身份追寻,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共同构建.该文以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和黄玉雪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域下,探究她们的文化身份内涵与特性,文化身份的建构路径与策略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征,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建设工程中女作家的身份超越...  相似文献   

3.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当代为时间脉络梳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共同体理念在文学中自古有之。并尝试探讨文学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指出当代文学创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当代价值引领。该文以文学共同体理念研究世界文学,以期拓宽文学研究渠道,并以文学共同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接受和信任。海外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着无法抹去的中华文化烙印,展示着传承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华裔文学既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有中华文化的显现,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海外华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和在异域文化下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关注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中国佬》和《接骨师之女》两部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戏仿的写作方式和“小历史”的叙事手法入手,聚焦文本中的华裔历史重构和中华文化传承,以此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作为随行者,骆家辉对中国媒体说:“奥巴马此次中国之行的亮点很多。我认为这次访华一定会给奥巴马总统留下深刻而生动的印象。” 这位美国首位华裔商务部长方正的脸上常挂着东方式的微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而骄傲!”  相似文献   

6.
追寻文化身份是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特殊文本,在华裔作家们的笔下不断地被解构和重建。华人移民在适应居住国文化的同时,难以抹去固有的民族集体记忆,在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华人移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文本细读,分析在不同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以阐释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定义为传统中国母亲,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是忽略了“持家”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中的影响。该文以《喜福会》中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融合角度辨析母亲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实践中何以被定义成社会的“理性”因素,指出她们利用沉默持家参与到族裔文化身份重构进程之中,成功地将“偏执专制”的母亲负面形象转化成正面的“族裔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非但不是消极保守派,反而是重构华裔族裔文化身份的积极力量,有助于延续和发展华人族裔文化、重构族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美国中心是美国在全球分布最广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平台“美国空间”(American Spaces)项目的一部分。本文选取北京美国中心(Beijing American Center)作为个案研究,通过空间和叙事两个维度深入剖析美国如何实现国家形象的“出场”和“在场”。空间维度具体包括可抵达性、准入机制和场景设置三个方面,叙事维度则从叙事主题、叙事者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探讨了其整体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世界的不断变化,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和精神的力量源泉。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经济的象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它不但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而且也反映出了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侨史研究泰斗离世 美国太平洋时间2009年5月21日,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教授因病在其旧金山寓所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与他相伴半世纪多并一直陪侍在病榻的太太张玉英透露,先生的身后事一切从简,其生前友好于6月20日为他举行了追思纪念仪式。  相似文献   

11.
赵东霞  王成 《文化学刊》2014,(4):168-172
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念在美国盛行,对其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持久的积极影响。而我国民营企业在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因企业文化的缺失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本文在研究美国先进企业文化,同时反观我国民营企业文化不足的基础上,提取美国企业文化先进因素作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汉语...  相似文献   

13.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构建有效的文化发展路径。该文首先论述民族文化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从文化的价值体系、符号体系、传播体系、治理体系等入手,探讨用民族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先进文化对于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创作主体,体现在先进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文学理念对于创作主体分别具有激励作用和提升作用,具有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学理论的接受群体是创作主体成功的根本保证;二是变革文学本体,包括文体形式和人物形象;三是变革审美标准,体现在叙事作品中叙事内容与叙事话语的变异,抒情作品中形式美的重新定位和文学风格变迁。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昆明市老城区内重要的传统街区,是昆明老城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运用空间句法对文明街片区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并通过对句法分析结果与街区规划结构、商业分布现状及历史要素分布的关联分析,探索文明街片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未来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街区的核心街道空间结构为“两横两纵”;街区整体呈现出“大街有序,小巷杂乱”的空间特征;街区商业空间分布与街道整合度呈现出正相关,商铺多聚集在整合度较高的街道中,且整合度越高的街道,其业态相对越丰富;街区内的历史要素相对集中且位于整合度较高的街道附近,但部分可达性较差甚至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向前,在满足了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近几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红色文化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在理论维度上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真正认识到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联系,还要让高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不断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品质,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文章所提及的对策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各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文化润疆”工程能够增进新疆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新疆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怀上紧密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化润疆”工程在高校领域的具化和创新,“文化润校”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以文育人,探索中华文化浸润新疆高校新方式;以文载道,铸牢新疆高校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以文传声,构建新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其文化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地方文化。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才能互利共赢、持久发展。该文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探析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共谋发展的必然性,共谋发展中面临资源未能共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体系不健全、专业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困境,提出开发相关文化衍生产品、文化资源共享方式多样化、打造专业研究团队等共谋发展路径,为双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