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故乡飘已远》,又名《那么多的酸模(野菜)都被谁吃了》以自画像的方式描绘了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也是朴婉绪自传小说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因此十分重要。作者朴婉绪是韩国现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一生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朝鲜南北战争,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所撰写。修辞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言语现象,在小说《故乡飘已远》中,朴婉绪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交际理论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感受。该文结合实例从修辞翻译角度探析李丽秋译本,研究在文学作品的韩译过程中如何使用修辞翻译策略,准确表达作者意图,引起读者共鸣。  相似文献   

2.
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中国对外话语面临自主-适应、标准-情景、应对-主动之间的矛盾,致使知识未能在系统有效的框架范式中形成积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可以结合话语交际的基本功能,回归国家话语交往的具体情景,形成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解释框架。首先,以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为目的进行概念生产,形成对外话语的元概念;其次,建构以当代中国为意义中枢的故事范本,开展对话性的语篇联结;最后,区分政治、民间和公共治理话语空间,针对情景需求展开话语修辞。“概念生产—语篇联结—情景修辞”构成了全球话语权竞争格局下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整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经典小说《白象似的小山》的写作背景,主要阐述作者在该篇小说中使用的主要语言手法和语言技巧,通过选读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总结作者运用这些语言技巧的创作目的和实际表达效果,旨在大致分析小说《白象似的小山》的语言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袁耀辉 《文化学刊》2008,(3):166-170
曲彦斌的《民俗语言学》(增订版)从多元化共存的背景中,对我国语言、民俗的动态的过程作了整体性的考察,突破了传统以单一的研究为方向的局限,以崭新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把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写作  相似文献   

5.
杨琳 《文化学刊》2013,(4):27-30
学术论著的科学理性要求作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阐明客观规律,注重逻辑推理与分析验证,用准确鲜明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情绪而影响研究的科学性。正是基于这一诉求,现代的学术论著纷纷疏远文采,形成了一套以学科术语为基础、以研究综述、提出问题、论证观点、得出结论为框架的论文模式。好的学术文章应当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概念虽然抽象却能通俗易懂地阐释,理论尽管深奥但能深入浅出地表述,降低阅读的难度并不影响科学的深度,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吸引读者作深入地思考,学术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知识性与趣味性水乳交融,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6.
该文基于大众文化视角研究明星电子杂志《时尚芭莎》的成功转型,以期为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启发。《时尚芭莎》的读者效忠从属表现出非常规审美与颜值优先的审美趣味,并以社群为单位,呈现流动、开放性特征;其相关性、互文性、颠覆性话语生产均围绕读者所处社会情境展开,与之深度关联。其文本消费则以创造力激活为表征,读者能够把自己成功投射到明星的形象之中,建构自我身份认同,是所有粉丝经济、饭圈文化共同的心理基础。《时尚芭莎》明星电子杂志的成功,从用户理解、话语书写、社群连接等方面为大众类电子杂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观出发,以近年两会期间外长记者会实况视频转写材料为语料,通过质性分析提炼汉英外交口译过程中译员对话语标记语采用的处理方式,并量化统计分析不同处理方式的应用频率,进而剖析译员灵活采用多样化处理方式的理据。研究发现:译员在外交口译过程中灵活采用明译法、减译法、增译法及推译法四种处理方式,其中减译法的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明译法和增译法,而推译法的应用频率最低。为了有效明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建构前后话语间的语义关联、引导并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译员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根据具体语境,将多样化处理方式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几个旅游资源网站中俄罗斯游客关于中餐的在线评论,并从总体印象、菜肴名称、菜品外观、菜肴味道、食材、就餐环境等几个角度总结中餐在俄罗斯游客中的形象特点。该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俄语教学与学习,同时对于我国优化对外旅游服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说话方在输出语流信息时,往往夹带着满足自我功利需求的因素,有选择性地对话语进行梳理,比如趋向与规避某些话题,以求实现话语功利的最大化;受话方在接受话语进行解码之后,也会选择性地捕捉话语的焦点,在这样一种来回的话论中,这就是一种趋避聚焦现象,该文就这一现象所体现的原则及其反映的特点,以及研究这一现象的意义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在诞生初期受人类学的影响最大,而跨文化交际学者和研究人员也从人类学过往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受益最多。本文以格尔兹和拉图尔提出的经典方法论为例,浅析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从人类学方法论中可以得到的借鉴,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方法论所受到的挑战及新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互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中的人物对话,以及话语标记语"好吧""行吧"在语义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比较二者在会话中情感表达功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好的产品页面文案话语能极大地提升产品页面转化率,所以对产品页面文案话语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文从产品详情页文案的话语特点,以及话语写作策略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对电商平台产品详情页文案的话语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该文的研究对象为大学教师课堂场域中的授课语言。文章运用语料分析法将授课录音转写成4万余字的语料,从实际交际情境中语言使用的视角观测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语言的使用情况,在礼貌原则6项准则制约下总结出高校教师授课时的语言特点,并分析教师语言使用策略,为教师进一步提升授课语言技巧和育人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如使用具体的称赞与赞同、运用人际互动性话语标记、合理进行话轮转换、运用含蓄委婉的句式句型、善于总结归纳学生观点等。运用礼貌原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教师的观点,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也使教师的语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衡量了我国外语语言教育的能力,也是我国教育面向全球化、现代化改革的选择,因此当代高校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语言学科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现代的转变。而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语言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主观态度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情况和跨文化交际的自我认知进行调查,以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以期帮助高校找到语言教学改革与调整的方向,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近思录》是由朱熹、吕祖谦共同编订的。为学篇,主要概论治学的目的在于明道成圣及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篇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为传统的儒家人伦道德思想上下贯通的落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下隐形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要符合源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换,更是在权力操控下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政论文翻译是以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借助权力话语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在权力话语理论视域下分析译文中如何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译文话语权,全面展示政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7.
口语诗属于现代诗的一个分支,从其诞生到现在,已成为诗坛的新主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Sarah Kay的口语诗Point B进行多模态意义建构。研究重点是利用视频标注软件ELAN对口语诗中的文本、音韵特征和手势进行分层标注和统计,从而分析文字模态的概念、人际、语篇功能及视觉模态的分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听觉与视觉模态的相互配合、协同能更好地解读作者想要传达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研读了《学与思的足痕》(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溯源博士的一本新书。书中收录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写作的文章、致辞、讲话、书评,共94篇,除了文史哲方面的论文、书评外,还有不少与本职工作有直接关联的感言、致辞、报告。让笔者深为感动的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片丹心,一诺千金,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9.
罗先丽 《文化学刊》2023,(1):202-205
壮族典籍外译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用顺应论是指话语发出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交际对象或交际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典籍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指导,旨在寻求壮族典籍跨文化交际外译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