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方高校在传承区域文化时应起到文化引领作用。该文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背景下,分析了衢州学院非遗传承的现状,发现地方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效果初显,但仍存在脱离专业、脱离地方建设、模式单调等问题,进而探讨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根据非遗自身地域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结合高校人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资源,在非遗校园传承中构建区域非遗文化一张网,跨专业挖掘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多方联动构建基于城市文化地标的“非遗大IP”活态传承模式,在地方高校打造一个崭新的、可持续的、完整的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使各民族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如何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求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最佳的结合点。该文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将本乡本土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艺术实践,让学生熟悉并热爱民族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最后该文结合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艺术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性、小范围的庄浪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对当地农民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面向农民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运用中予以验证。旨在帮助推动非遗文化在农村用户中的“活态”传承,以期为其他地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开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能够助力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关系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新媒体作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青年作为网络活跃群体,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将成必然。要用好网络阵地,推动青年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扬。该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意义、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而通过数字化产品、线上体验式教育、新媒体技术和热门平台运用等多种方式来探寻面向青年群体传播非遗更有效的途径。以此让青年群体真正领悟非遗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深植于青年心中。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多元文化氛围中,文化语境与审美趣味正快速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空间随之逐步坍缩。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提升非遗价值、实现文化创新、促进非遗保护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向进行创新和传承过程中,存在价值特征畸变、产权边界模糊、数字鸿沟加深等问题。该文将基于上述问题,以山西广灵剪纸为例,从文化内涵挖掘和转换、造型设计提取和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与联合、多领域跨界融合,以及品牌塑造和IP设计出发,综合探讨利用新媒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的路径,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和现代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育人背景下,校园重视运用非遗文化展开教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实现非遗进校园的目标,成为学校要探究的问题。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该文针对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现状与实施策略加以探究,探究结果表明:非遗进校园有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五育并举、扩充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学校需健全基本框架,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因地制宜,三级课堂联动,善用网络资源,还要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素养,赋予非遗文化教育长效性、特色性、经常性与专业性,继而提升基于非遗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工作是新时代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该文首先梳理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指出新疆非遗的翻译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次,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分析了新疆非遗翻译的5个重要环节。最后,该文对新疆非遗翻译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旨在通过新疆非遗的翻译,向人们开启一个了解真实美丽新疆的窗口;发展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并通过文化拉近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学校的基本使命,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文化传承保护上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该文梳理民族学校、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的三维逻辑,进而分析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观念上的认同与实践中的背离、碎片化的传承与完整性的断裂、师资队伍的薄弱与后备力量的式微。并提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三维一体发展;加强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创新对毕业学生的跟进教育,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从文化生态学和现代社会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化进程消解传统体育非遗的生存空间、传统体育非遗文化资源分散、浅层次融合发展造成传承路径单一等。为了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保护进程,以文体旅融合为背景,创新发展思维,整合各地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实现大运河沿线城市传统体育非遗的长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杨茵 《文化学刊》2024,(3):112-115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动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媒介,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拓展动画的艺术内涵和商业价值。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与动画IP设计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当前动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映射着民族与地域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传统手工艺的重要切入点。该文从传统文化视角阐述潍坊风筝发展的地域独特性,分别解读其在历史、民俗、符号、娱乐功能层面的文化内涵意义,并以此为前提指出当代风筝的数字化发展策略。推行数字化设计符合青年人喜好,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为潍坊风筝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指明道路。该文通过对潍坊风筝的文化解读及对数字化传承的实践,探讨当代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以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创意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山东省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篆刻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篆刻艺术非遗保护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介绍了保护与传承篆刻艺术的意义与影响,分析了山东篆刻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总结了山东篆刻艺术保护管理的工作措施,提出了山东篆刻艺术创新传承的实践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篆刻艺术,让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并展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作为知识传承的发源地,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基于此,该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阶段融合与传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了解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践调研分析非遗小学校园教育的现状,探究非遗教学的不足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小学教育中融合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构建文化自信”的号召,彰显具有时代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其所蕴含的“和”文化是本质特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该文立足伏羲文化的内涵研究,考察伏羲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方面探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非遗产业化势在必行的趋势下,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之一,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该文以东莞莞香为例,剖析非遗产业化过程中传承人在新时代发展时期面临的困境,生产效率低、从业收入低、后继无人等是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该文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为非遗传承人走出困境、创新发展非遗产业提供新思路,助力推动我国非遗产业化进程和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岭南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其中部分非遗文化与岭南粤语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两者的有机结合正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该文总结了岭南非遗文创产品现状,通过梳理岭南非遗文化现存问题,探索岭南文化视野下粤语符号提取与非遗文创设计开发的重要关系、意义与方式.岭南文创未来发展可以在粤语符号的提取上进一步深入,以产品类型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陕西厚重的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造的重要群体,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主体。该文以陕西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陕西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文化智力水平和中华文化自信程度的测量,深度挖掘影响陕西高校学生中华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陕西高校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语言文化认同、元认知文化智力和认知文化智力对文化自信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梅州非遗传播和保护概况及主要特征,运用SWOT-PEST分析范式深入剖析非遗“双创”的内外部因素,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首先,通过整理和分析梅州非遗传播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其面临着传承乏力、保护措施不足、社会认知度低等挑战。其次,运用SWOT-PEST分析范式,发现非遗“双创”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数据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非遗数字化消费场景等实践路径,以促进梅州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以期该研究对于提升梅州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龙江饮食类非遗文化被列为保护对象。该文在对现有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调研中,发现存在功能日益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内因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缺失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改造,是当下挖掘和保护龙江饮食文化资源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非遗传承的视角在原有餐饮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的延伸,其包含立体性概念、延续性概念、综合性概念3个方面。在空间属性上将龙江非遗类文化理念和纹样设计巧妙植入餐饮空间,使龙江饮食类非遗传承与餐饮空间紧密联系,从而丰富龙江饮食类非遗传承的视角。龙江饮食类非遗传承也推动环境空间与时俱进,使设计理念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省内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中华传统的诸多方面。近年来,辽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浅层次。该文从“以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创化为核心,引领社会潮流”“文创产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且贴近生活”“以少数民族非遗文创‘品牌化’为抓手,打造城市发展硬支撑”等三方面,探索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传承及文创转化路径,以非遗为抓手,助力辽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