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富多样的传统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过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虽然众多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再现出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依然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隐忧和困境。新时代,要实现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做好其保护的前提;维护与营造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障其生存的关键;加强活态传承是强化其主体的重要方式;坚持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是增强其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它以世代相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世代间的智慧累积与创新实践。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银饰制作技艺,就是这样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唯美形态、复杂工艺和富含象征意义的设计,引领我们探索水族人民的历史轨迹、社会规范以及美学观念。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人口流动、知识更新的增速,全球经济加快一体化。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舍弃、破坏、失传甚至消亡的危机。本文将以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的银饰制作技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呈现其在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家祠灰塑的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亟待发展,探索出陈家祠灰塑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的契合点对岭南非遗文化“灰塑”进行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目前陈家祠灰塑的传统视觉符号在当前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运用现状的分析,结合陈家祠灰塑的艺术特点,探索出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总结出陈家祠灰塑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设计中的创新策略。通过“礼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实践展示去证明其可行性。最后,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之间探寻一条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的新路径,令灰塑的传统视觉符号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得以有效地应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史。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使相关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多方协同、立足数字化、塑造文化品牌等,旨在扩大壮族铜鼓文化传播面,增强壮族铜鼓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作为知识传承的发源地,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基于此,该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阶段融合与传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了解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践调研分析非遗小学校园教育的现状,探究非遗教学的不足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小学教育中融合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构建文化自信”的号召,彰显具有时代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好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建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努力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科学开展教育传承,使传承工作更加符合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规律,更加科学、有序、深入地向前推进。只有做好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保护、扶持工作,使传承人能够充分履行责任、发挥作用,同时着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传承机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该文深入剖析了民族文化在旅游纪念品设计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世代延续的生命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总和与精神追求的框架。在此过程中,设计创新发挥着连接古今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使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焕发出激越的生机。该文着重解析了故宫博物院在立足核心文化资源基础上,实现其文化元素向创新性商品转化的策略与路径。并基于案例的启示,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三大核心策略: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形成系统性认知;运用现代设计语汇进行文化重新编码;明确市场定位与差异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融合应用,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及现代设计的创新性转化,方能实现文化认同唤起与商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现实困境,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舟山船拳是一种海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兼具海洋体育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风格独特。该文分析了当前舟山船拳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舟山船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方组织支持、广泛的民众参与等发展基础,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如优秀拳师欠缺、青少年参与度较低、宣传力度相对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困境,该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打造拳师团队、创新展现形式、融入地方学校、推动文旅融合等对策,以期促进舟山船拳的传承与发展,达到增强海洋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化自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支持非遗产业扶贫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灵山竹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传承人数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灵山竹编发展陷入困境。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机遇。文章通过分析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直播现状,探讨非遗与跨境电商创新结合的可行性,从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内容策划和推广策略、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方面提出了非遗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期帮助传统手工艺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不同的保护项目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大厂回族自治县景泰蓝制作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针对大厂景泰蓝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能为保护我国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中医院作为“丁氏痔科医术”的保护单位,10年来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承保护与管理实践,从文化传播、科技立项、数字传承、“线上+线下”教学培训等方面不断实践探讨,逐渐形成一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管理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逐渐形成一支国家级非遗“丁氏痔科医术”学术传承人才队伍,取得高水平的家传秘方和经典术式临床研究内容,达到肛肠疾病中医诊治较高的诊疗水平,争创国家级专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的活态存在注入更加强大的再生动力。该文详细阐述了运用现代化技术非遗“丁氏痔科医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做好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湖南作为湖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学习活动及传承保护工作,湖湘地区亦是如此。本文在湖南"非遗"概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学习活动和传承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期让人民大众对湖湘"非遗"有更多的了解,并进一步对"非遗"进行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新媒体时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实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发展,从"口授心传"到数字化传播,运用现阶段可实施的数字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方位诠释、展示和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颜峰 《文化学刊》2011,(6):116-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传播或言传身教等非物质形式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一起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厦。目前,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处于难以为继地步。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研究视角,通过调研辽宁省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发现其在传承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类分析,提出有效的传承方式,以改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建立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宣传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切实提高全民族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程度,将民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内涵、精神、艺术的所在,因此,各地区应该重视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并在信息社会中寻找适应社会新环境的保护与展现途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主要论述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以为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以“活态遗产”为视角,分析苏州园林遗产数字化发展的现状,阐述当下园林遗产实施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与意义,提出活态化、发展式、开放性的数字化传承体系框架。从流程结构、实施机制、技术体系3个方面进行系统化阐述,提出以全方位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化信息存储与分析、多元遗产文化展示与传播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数字化技术保护框架,以期通过对苏州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的初步探讨,为中国数字化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实现园林遗产的续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寄托和灵魂所在。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正在全面、健康、有序地开展,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对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概述,其次列举现阶段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借此推动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随着历史的更迭与社会变迁,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满足对其保护、推广的要求。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设计等手段,建立起数据信息传播体系和传播模式。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逻辑整合、图形转译、媒介呈现一系列设计工作,将信息转化为更加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信息可视化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专业领域。该文通过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多元化传播应用进行分析与阐释,探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运用形式与发展可能,以提升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