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文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梳理纳西族文化关键符号三多节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纳丽江运用三多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总结三多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提出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节日宣传平台、创新节日活动形式、深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加强节日文化教育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运用民族文化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主体,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况、行为表现,以及应该怎样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铭刻着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实质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兼具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和高尚情操的教化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进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该文从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多种文化的共同体,“维护统一、尊重差异”做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精诚团结、共同进步的题中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主线。要立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握“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该文归纳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分析了民族文化视域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旨在打造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增强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是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结果,道教、佛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儒释道文化是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要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向前,在满足了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近几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红色文化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在理论维度上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真正认识到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联系,还要让高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不断地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品质,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文章所提及的对策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杠杆。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该文总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痛点难点,最后提出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9.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60多年服务基层的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所在。乌兰牧骑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纽带,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加强乌兰牧骑的队伍建设,推动乌兰牧骑的创新发展,增强乌兰牧骑精神的宣传效果,优化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的组织协调是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汉民族文化抑或少数民族文化,都有将花视作民间信仰的传统,这种多民族之间不谋而合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即对生命的敬重及族群情感的维系。花神信仰既是勾连本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本土文化意识的纽带,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交互融的枢纽,尤其是在当前多民族交融语境之下,花神信仰起着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同时其自身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书写着当代实践的多样篇章。该文探索了花神信仰在当下的实践模式,以舞剧《花界人间》为例分析了花神信仰的现代性叙事表达,进一步肯定当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革新和新内涵的赋予,在延续民族精神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大众对花神信仰的文化认同感,继而从文化认同层面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周宏 《文化学刊》2023,(5):157-160
西藏地区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深入研究发现,西藏红色资源凸显着战斗精神、奉献精神、互助精神的精神内核,呼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向心力量。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铸牢西藏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临潭万人扯绳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式微的情境下,挖掘其蕴含的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潭万人扯绳赛的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表明,多民族共生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相似文献   

14.
广西具有丰富多样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对广西民族语言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价值在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讲好“中国故事”。该文阐述了广西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价值,并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力孔子学院、培养师资人才、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民间力量等传播策略,促进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田文羽  徐梅 《文化学刊》2023,(7):99-102
汉写民文学生发于20世纪80年代,从以迟子建为代表的早期汉写民文学到以李娟为代表的新时代汉写民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诸如描写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等书写重点被一以贯之。但随时代发展,汉写民文学不论是在创作主体的行文创作思维、方式还是在文本的意识表达层面都有了较大改变,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团结意识,使其成为文学层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丝绸之路策源于中国、绵延于世界,由陆地到海上,相继持续数千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经贸大行动,也是全球众多族群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创造。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实践,充满深刻丰厚的人文精神。丝绸之路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以“和”为魂,以友好、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展开区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丝绸之路有力推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中华民族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和平发展的丰富经验,“和为贵”“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系列思想理念得到推广与实践。古代丝绸之路为目前及未来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在定居广西百色市的自我调适过程中,瑶族完成了异乡变家乡的和谐转身,形成了和谐交融的文化图景。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还存在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传承人断层、民族文化流失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把准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综合推进相关工作,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陶迪 《文化学刊》2023,(3):188-19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中亦具有重要基层性的特点;提升少数民族农民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掌握程度,对于其自身基本权力的保护,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故需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农民工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的需求和困境,通过更加贴近其内心的途径来提升其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它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已成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资源。同时,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新疆汉代烽燧是汉北边长城防务体系向西域延伸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当时亦服务于屯田和邮驿。至今挺拔矗立的汉烽燧体现了工程史和战争史上的创造,也是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汉代是西域地区文明冲突激烈、历史进步鲜明的英雄时代,高大的烽燧可以看作这一英雄时代的纪念碑。西域英雄时代的创造者是各民族群众。西域史漫长进程多数时段的主流表现是在各民族和谐交融背景下的平静从容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