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民法典可通过“三切三进四处理”形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维护法律权威与提高法治素养”三个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三条融入路径,通过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普法宣传、民法学教育、宪法教育、大思政课四重关系,完成法治教育大使命。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先后经历了探索发生、规范拓展和治理嵌入三个发展阶段。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在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水平、有效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和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随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的颁布,法治副校长的岗位职责、来源构成、选聘流程、工作模式、管理考核、制度保障等实现有法可依,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3.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广东实验中学在生态体验观引领下,以全方位法治教育载体提升青少年法治认知,以对话式体验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以主体性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法治行为与法治信仰,构建“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三重圆融互摄的法治教育生态大课堂,促进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正>中小学聘任法治副校长,对于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做好广大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近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系统回答了法治副校长“是什么”“干什么”“怎么管”“谁来聘”“怎么干”等根本性问题,为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提高学校依法治校能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水平、有效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梦  徐洁 《中国德育》2024,(4):39-42
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坚定法治观念、崇尚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对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面临供需失衡、治校松散和师资薄弱等问题。为应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应把握法治育人的变革方向,探寻新时代的法治教育路径:综合施策,纾“供需失衡”之困;聘法治副校长,破治校松散之局;支持教师发展,解师资薄弱之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现代法治意识的“导向”、理性法治行为的“驱动”、崇高法治信仰的“涵化”,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建立多元普法阵地、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凝聚法治文化氛围等,建构其教育功能在学校的实现路径,为建设平安法治校园、提升社会法治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专职法治教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兼职法治教育教师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法治副校长职责不明确、未发挥整体规划设计作用,法治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不高,法治教育教师培训严重缺乏等问题。未来要创新机制,鼓励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健全兼职法治教育教师及法治副校长制度;加强培训,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技能;完善法治教育评价制度,以评价促发展。  相似文献   

8.
法治观念作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被正式写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法治教育也作为学习主题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法治观念教育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阶梯式和层次性的结构,广大一线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学段表现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展开,理解和把握作为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同时,教师要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要点,结合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按照学段顺序梳理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相关要求,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体现核心立意,注重以案说法,体现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9.
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法治观教育有其必要性,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而言,“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政策的需要;对于公民而言,是公民自身幸福生活的需要。农村人口、城市自由从业人员以及个体户及其雇佣人员均是法治观培育的弱点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法治观”培育的弱点范围,探索出培育“法治观”的原则和途径,实现法治观“全面大众化”:第一,调动积极主动性是重要心理前提;第二,注重法治观宣传教育的艺术性;第三,教育内容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0.
钱冬妹 《江西教育》2024,(15):31-32
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情感、法治行为。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应用“商谈理论”“澄清理论”“情境理论”“体验理论”,培育学生的法治知识、发散学生的法治思维、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引领学生的法治行为。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法治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美好“法治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作为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过程的政法机关,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成了检察机关一张亮丽的名片,在保护未成年人、引领未成年人增强法治意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法治副校长职责落实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约束着法治副校长价值及实效的发挥。本文立足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强化法治副校长对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培养更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会同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共同成立“幸福少年法学院”,建构了三“心”一“议”的运行架构,通过编制活动操作手册,建立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范式,形成学校、法院、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多元参与的法治教育网络,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理性意识为突破口,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以“主客二分”哲学为指导的传统法治教育模式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传统法治教育范式使大学生法洽意识培养陷入困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培养法治意识的兴趣。以“主体间性”现代哲学为导向的“对话性”法治教育范式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再也不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与老师共同探寻法治知...  相似文献   

14.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普遍的法律信仰。当前在人们普遍认可法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可能会盲目地走入另一误区,即将法律当作医治社会百病的良方,幻想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法治,这种思想倾向会成为培养人们法律信仰的一个严重的障碍性因素。因此,向教育对象灌输“法治是需要代价的”这一思想,是法治教育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铸就快乐童年,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和“德法相融,幸福成长”的法治教育理念引领下,绵阳市万达学校将学校的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开启了法治教育的新样态,拓宽了法治教育的渠道,创新了法治教育的方式,着力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切实提高师生的道德认知和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而且还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起来。建设法治中国,要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相似文献   

17.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键点在于“统筹”二字。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应做到三个统筹: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国家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青少年自身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通过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提高自身法律实践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需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学校发挥主渠道作用;家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营造有利于法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祁型雨 《教育探索》2004,3(1):52-55
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法律长期被当做国家重建和国家权力扩张的工具,其教育法治是一种“政府推进型”行为,因而准确地说,至今还没有培育出“本土资源”。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法治体现出移植的特征,主要是从地域和时间上移植西方教育法治,脱离了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教育改革与教育法治、教育法规与教育立法、普适性与地方性等一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避免的“法治悖论”。因此,我国教育要走向法治,其一是提升教育立法的内生性,做好各种本土资源的积累、承接或转换,以及合法性的确立;其二是重视教育政策的价值,不断制定和完善教育政策,为教育法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奕霏 《教育评论》2022,(10):75-81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深入到传统法治文化中,从党的红色法治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陕甘宁边区青少年法治教育经验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和适应性,其密切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当前我国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方向指引和方法借鉴。当前,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应当严格遵循教育的逻辑和规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旨下,联系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陕甘宁边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理性经验,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