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分析《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叙事艺术。《史记》中各叙事单元严整的逻辑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内容安排使其结构既完整有序又参差变化。通过灵活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表达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情感,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及丰富情感的统一。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史记》的叙事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杨小菊 《文化学刊》2015,(2):107-108
王小波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转换,对文本本身、读者和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叙述视角的转换,使文本能有选择性地多角度描写,对读者拉开距离,使其在诙谐幽默中思考人生,便于作者理性地思考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克拉拉与太阳》是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一部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模糊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严格界限,将机器人与人类共置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后人类时代,作品采用“非人类”叙事,以克拉拉这一独特的机器人AF视角观察后人类时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问题。该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叙事艺术,石黑一雄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不可靠叙述、陌生化叙事、概念隐喻等手法,探讨爱与人心、自私与欺骗、阶级、人类命运等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警醒人类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人际疏离、伦理道德、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战阵》——扬琴与乐队,可谓是一部将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完美结合,可听性较强,音乐语言既不失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成功典范。作者在作品中精心设计的节奏,几乎涵盖了现今广为流传的现代民乐作品中常见的所有节奏组合模式,同时也映射出了当今作曲家在现行民乐创作中节奏使用方面的主要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从打工文学到科幻小说,从现实主义写作到"未来现实主义"写作,王十月的创作发生了转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王十月的新篇科幻小说《子世界》进行叙事分析,即叙事内容风格化,仍彰显"爱"的主题;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使小说具有"科幻"色彩。通过对《子世界》的文本叙事分析,进而探求王十月创作转型背后的困境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苏 《文化交流》2010,(8):54-57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她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女作家笔下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部落,就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之中,因为他们以养殖驯鹿为生,被人们称作“使鹿鄂温克”。  相似文献   

8.
电影《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显著文艺属性的优秀谍战题材作品。该片以卓越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表达形式,通过深刻的情感书写、复杂的逻辑关联及细腻的心理表达在“雪一直下”所隐喻的特殊社会语境下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部经典的光影符号叙事作品。本文从语境符号、结构与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情感,从话语符号、行为与物叙事角度开展叙事逻辑分析,从表情符号、叙事空白与观众参与视角分析叙事心理,以期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日留痕》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代表作。小说将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6天的旅行经历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再现简朴、含蓄与典雅的叙事风格,以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主体视角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个人命运,通过回忆叙事的方式对他职业精神、道德境界的价值追求予以深刻拷问,书写了个人经历所造成的个体创伤和大英帝国衰落现实中的集体创伤。石黑一雄让历史与未来、回忆与现实、府邸与乡村等进行对话,运用矛盾性的叙事策略和精湛巧妙的文字表达为人们审视历史创伤和寻找自我价值提供了独特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纪实节目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纪实节目的认同感、接受度仍然偏低。由五国导演拍摄的《高考2020》试图探索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之路。《高考2020》导演版(即五国导演分别执导制作版本)和国际版节目分别采取集锦式和板块式叙事结构,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在叙事内容上,节目选取世界观众易产生共情的题材,聚焦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故事,并增加富有历史底蕴的解说。在叙事表达上,该片善用"他者"视角与符号学理论,发挥解说叙事功能,符合海外受众观影期待。  相似文献   

11.
在《安琪拉的灰烬》中,作者弗兰克·迈考特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他自己在贫民窟成长的艰辛历程。儿童视角叙事下,显现出句式重复、复调和对比等多种创作特征。儿童的天真善良和成人的成熟世故形成鲜明的对照,进一步深化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叙事能够成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原因在于:它借助从宇宙论时间规律中吸纳的顺时序秩序统合了语言的线条特征,使得单一而孤立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连续性的线性结构中被建构为符合自然时间规律和人类共同时间经验的故事。同时,连续性还呈现出一体两面的间歇和抵抗。时间秩序中,间歇和抵抗的节奏是为了引起对过往情节的持续性反思,也是为了在故事内部的个性化时间经验的相互交织中,含纳多样性的生命节奏,累积审美意蕴,完善叙事形式,拓展叙述尺度,促使连续性结构中潜藏的深邃意义得以从语词关系中延宕至读者内心,推动个体成长。  相似文献   

13.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在刻画主人公霍尔顿这一叛逆的少年形象时,作家采用第一人称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相融合的叙事手法,于夹叙夹议中增强了小说"少年侃"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隐含作者塞林格在描写霍尔顿充满世俗的三天流浪生活时不时改变叙事风格,穿插主人公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立体感人。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手段可以辅助电影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创作,但演员对人物情感的生发和表达无法脱离其生活体验和个人关切。鉴于此,该研究试图探讨电影演员如何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下,发挥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物情感创作过程中坚守情感表达的人文意蕴及价值。具体而言,该研究以具代表性电影作品中的表演创作为例,剖析人物情感生发及呈现过程中的有效路径,强调演员的“本真”情感创作。最后,希望该研究能够为数字媒体时代下演员的情感创作提供借鉴,并倡导关注电影表演创作中人物情感的呈现,注重其背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17.
《废都》彰显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物欲冲击下的逃逸与迷茫,它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构架,使得小说具有民族性的本土特色。同时,作者又赋予小说颓废、虚无、悲剧、荒诞、个人主义等现代小说的色彩,使其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8.
李碧华以其怪诞诡谲的小说风格和凄美独特的语言模式成为我国香港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一章。《青蛇》作为其代表作,是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而进行的饶有新意的重写,李碧华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女性叙事视角,特殊性别叙事有助于构建她亦真亦假的爱情幻世。本文通过对《青蛇》文本的性别叙事分析,发现其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的性别意识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汉韩两种语言的"定语+人称代词"结构普遍存在,但此结构在形态用法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把这种语言现象放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进行比较,可推动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从而使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把握语言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其他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改编提供了素材。子弟书《青楼遗恨》取材于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者韩小窗运用清新流畅的诗歌语言,进行开篇隐括情节,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等创作性改编,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极具感染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