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随着翻译研究和理论不断完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外因来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进入后结构主义阶段后,翻译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译者的主体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翻译过程中,其身份有主客体动态转化的过程。人类学家在使用民族志方法书写他族文化的过程中,同样实现了主客体身份的转化。二者的行为互为映射。本文将以此为主客体转化为角度,研究译者与人类学家在翻译过程中主客体身份的变化与重构。  相似文献   

4.
《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成功译介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翻译其中承载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俗语,这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为译介我国文学作品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刘宇昆翻译的《三体》系列第一部作品The ThreeBody Problem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探索分析译者俗语翻译策略。统计结果表明,译者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对于汉语中较为生动形象、易于让英文读者产生同类联想的俗语,译者则多采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5.
王冰华 《文化学刊》2016,(4):218-219
文化环境可以影响翻译活动的总方向、翻译策略、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译者的素质等,本文便主要研究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产生的这四种影响,说明翻译活动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翻译事业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讲述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不仅是外部世界知识的表现工具,更是构建世界的工具。该文试图对当代译者话语进行描述和分析,探求译者眼中的“翻译为何”的问题,选取的资料来自罗新璋主编的《翻译论集》和郭凤岭编、傅雷等著的《译者的尴尬》。话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人注重精神力量,注重人与国家的关系。文化体现了一种价值和精神活动。文化是话语产生的宏观语境因素之一,当代中国话语以“平衡和谐”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华文化语言道德要求关照他人、社会和谐至上。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引起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翻译由此走向了理性的指导。然而,语言学强调语言间的普遍规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译者自身文化和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相互作用对翻译的影响,使翻译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开始将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纳入了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分析翻译研究领域里这两次重大的转向,探讨语言能力和文化各自与翻译的相关性,重点突出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译者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翻译不断发展,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此时译者应主动适应该翻译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技巧、方法来实现目标语和原语之间的多维度适应选择,即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并且涌现出较多译本。该文以乔治高和邓若虚的两份年代相距较远的译本为研究对象,试探讨不同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对译本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大致讨论了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差异的两大主要因素,并分别从文化层面及译者方面入手,佐以例子来解释和支撑笔者的论点,并得出文化差异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是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差异的两大重要原因。最后,笔者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讨论,如果译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保持一致,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续影响?文化霸权主义或许会被考虑在内,而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之间的联系也会重新被讨论和定义。进一步来讲,对被殖民国家而言,文化主权的缺失也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英译研究符合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有助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承与发展。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编辑原文、理解原文、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葛浩文、林丽君所译的中国当代小说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英译本为例,聚焦译者对原著中叙事方式的处理,对比分析中、英版叙述者视角的异同,说明译文在叙述者视角处理上的忠实或改变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小说所要传达的价值取向。文章指出,译者的隐现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着不同性质的两种语言表现形式(表意和表形)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是译者本人的自主选择,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这种选择在有意与无意间导致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在译文中发生了变化。这是译者与作者、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话的结果,是译文对原文的干预,体现出的是译者在隐现中传达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直接影响翻译的传播效果,需引起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研究有助于区域精神的塑造,而区域翻译史研究则是对区域文化进行的翻译场域书写。该文以河北译者群体为考察对象,从籍贯分布、语言背景、专业领域等方面对断裂分散史料进行了拼接,从而使隐迹的河北译者群体逐渐走向显形。在梳理文献的同时发现,译者群体动态流向、身份构成、语种选择,以及区域翻译培养机构、出版资源、研究关注等因素都影响河北译者群体意象的形成。该文旨在以译者角度管窥河北翻译史,以翻译角度鉴照河北文化史,以期唤起学界对河北译者群体研究的关注,为河北区域文化史研究开拓多元角度和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译者在解读原文时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语境文化的影响。译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背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因交流产生的变形。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译者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影视全球化推动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融共生,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够从电影中了解别国文化。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如今,电影已然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字幕译者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本文基于功能理论分析电影《卧虎藏龙》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探讨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实现翻译补偿,以期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及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瑶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得来的智慧结晶,在疾病防治与健康养生等方面熠熠生辉。目前,瑶医药文化的英译工作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如翻译人才短缺及语料库不丰富等。广西将瑶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发展之中,瑶医药文化的英译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该文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探析了广西瑶医特色草药的术语英译策略及方法。译者灵活地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即音译+意译、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同时遵循准确性、简洁性和民族性三大原则。当既要保留瑶医药文化,又要明确传达瑶医术语含义时,通常选用“音译+意译”法;当译者需付出努力推断其隐含之意,则运用意译法。该文力求在保证瑶族医药文化译文准确且忠实原文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瑶族医药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推进瑶族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学的翻译产量丰富,但由于其接受度受译文质量,读者需求,读者接受心理等因素制约,文学外译时常面临困境,中国文化顺利走出国门堪忧。本文围绕诗歌英译中隐喻的接受问题,提出了隐喻的可及性建构这一概念,旨在解释隐喻翻译的可接受性。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与建构了隐喻的可及性。本文从本体、喻体具体化重构,语境细化,以及调动主体的体验性三个方面,讨论了隐喻的可及性建构方式,尝试为文化外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的翻译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规范地翻译地方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该文从大庆地方特色文化词汇日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结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译者如何结合日语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利用翻译策略将地方文化词汇...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它从一开始就教行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徒人们的语际交往成为可能,译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文章探讨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丰富,包括种类众多。在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国际沟通桥梁,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能够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英译案例,在外宣翻译视角下,译者总结非遗英译难点如非遗名称翻译准确性、非遗相关翻译、标准与形式的统一规范,探讨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以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达到更好的外宣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