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东新语》中的祭祀礼俗是广东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东地区社会风貌和民众信仰。文章简述了《广东新语》中的祭祀礼俗,包括祭祀对象与类型、祭祀礼俗的特点以及功能,介绍了传统信仰与地方文化在《广东新语》祭祀礼俗中的交融现状,包括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地方文化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等内容;并从现代视角下的祭祀礼俗解读、《广东新语》祭祀礼俗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传统祭祀礼俗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广东新语》祭祀礼俗的现代意义与传承情况,希望能够为传统信仰与地方文化的交融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志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3):64-68+83
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文化与民族社会群体的有机整合过程,族裔内和族际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采借发挥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催化剂”效能,有力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共发展。该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对云龙县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互动过程中面临的文化消解、资源溃散、融通缺失等困境加以分析。研究得出:只有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凝聚良性互动的整体性力量,找准契合点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全面焕发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和共同发展,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接触的视角考察《老乞大》特殊语言现象,分析汉语在元明清时的发展变化,考察阿尔泰语在汉语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翠;李庆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14):171-175
该文从探讨高校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意义出发,以案例高校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为研究内容,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数据,发现国际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意愿较高、汉语水平及地域差异影响中华文化认同程度、现实生活中难以感知中华文化等现状,旨在引起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相关部门重视。该文从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汉语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网络宣传及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等多个途径,做好提升国际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工作,推动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喻志和;闫若婻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12):173-17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美其美”中实现了“美美与共”的融通与和谐,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矩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非遗融入学校教育存在着多重困境,表现为:文化群体协同缺失、实践活动机械耦合、教育情境割裂脱节等。该文从文化共生视角出发,提出化解“非遗进校园”困境的实践路径:完善非遗传承协作机制,推进文化主体间深度认同;构建非遗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非遗教学独特时空,实现教学场域扩展;创新非遗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该文以期推动非遗教育在校园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王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5):175-178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陕派小成本电影,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长期取向与放纵四维度着手,宏观上从长晚辈间的代际冲突与磨合过程展现了中美文化下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微观上呈现代表性象征符号、生活习惯、教育方式、语言及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旨在印证文化差异对价值观塑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追求。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首先介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分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其中女主角曹七巧作为一个新女性形象,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制约。女主角的经历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体现出张爱玲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然后重点分析了《金锁记》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曹七巧对自我独立和自主选择权的追求成为她意识觉醒的源泉。最后分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总结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锁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提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的批判。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社会角色和权力等方面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汪涵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33):9-12
太宰治是日本著名的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失格》作为其晚期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借助主人公大庭叶藏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审美追求。战后的日本社会上随处都充斥着颓败奢靡的风气,大庭叶藏在欲望的染缸里浮沉却未放弃思考,从时代环境中着手探索欲望对于生命的存在价值,从与女性的周旋与情欲中升华生命的真谛,最后回归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做出生命的抉择。在太宰治“向死而生”的生命观里书写了对日本传统文化意蕴的尊崇与向往,重塑了死亡在生命中的角色,明白了“赴死”是为了找寻更高价值的“生”。 相似文献
10.
陈曼清;刘倩怡;杨曦;颜锦彤;林茜茹;佟春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7):64-68
湛江白戏作为湛江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探索湛江白戏的文化认同情况及保护形式的选择,进而研究湛江白戏在文化认同的关键视域下,如何进行传承与活化,该文通过探究性因子分析研究各项统计数据的水平,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从整合湛江白戏自身文化特色、提升市民文化自觉和借力多元渠道宣传白戏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建议,提升湛江白戏在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强化大众对湛江白戏的文化认同感,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由此深刻领悟文化认同的内生逻辑,推动湛江白戏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相似文献
11.
韦奕琦;杨暑冰;石雨荃;诸葛珍娜;满玥岐;崔文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11):85-8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文化旅游作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正日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赋予民族文化更多生命力,旅游体验也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增进了民族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更加深入人心。该文以哈尔滨为例,通过探究特色文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分析哈尔滨特色文旅发展的优势及挑战,论证哈尔滨特色文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通过挖掘展示文化特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夏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14):53-57
明朝初年,在甘青地区这一重要场域内,藏族和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经济上,农业和牧业之间的互补性极大地促进了甘青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贸易繁荣,实现了经济互补、互惠互利。在文化上,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为甘青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明初甘青地区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上展现了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各民族的自发意识;二是文化上彰显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特质。在藏族与其他民族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构建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再次展现其不可替代性。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当前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基于此,该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云南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及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厘清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困难及成因,并在调查基础上给予意见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凌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44-45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工作要紧跟时代,既要满足现实需求,也要做好群众文化的引领指导.要做\"大文化\",突破思维定式,打破门类界线,突破资源瓶颈,实现文化艺术的多元融合,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6.
四郎旦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6):25-29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曹梦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2):80-83
“析理居正,唯素心乎”是《文心雕龙·史传》篇的核心精神。史家的主观意志在历史书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勰在《史传》中认为史家的历史书写应遵循“春秋笔法”的褒贬标准,坚持“务信弃奇”的书写原则。体现出他对史家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视,这正是儒家道德观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文心雕龙·史传》及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现代性考量:儒家道德观的“内圣外王”及仁德等思想,对现代学术风气及社会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以《文心雕龙》的日韩传播为例,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发掘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展文化外交。同时,应该理性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结合现实做到取精华、去糟粕;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警惕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3):21-25
文化语境是每个语言社团在各自的精神、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语言生态系统,是该语言社团特有的文化标记。继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后,国内外众学者曾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文化语境的本质问题。在当今的时政文献翻译领域,文化语境因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已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独具中国特色的“四字格”翻译则是探究多元文化语境最合适的切入点。该文以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日对照“四字格”为例,探讨时政文献日译中四字格在文化语境等值、缺失和变异条件下的不同形式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鑫;常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6):24-27
在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译介有助于唤起读者共情,紧密不同文化间的情感连接,促进多元文化创新互鉴。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将语境文化划分为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两种模式,表明不同语境下人类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存在的差异。该文以韩国作家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韩国语为原语,从词汇、句法、语篇层面分析原文高语境特征,对比中英译本中不同语境对翻译技巧的影响,发现英译本常用增译、词义引申等技巧外化高语境信息,而中译本多用虚实转换等技巧为译作增添文学色彩,对原文高语境信息调整较少。中英译本对原语翻译技巧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促进世界文学交流博采众长、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游戏的表现力已经今非昔比。曾经仅作为娱乐消遣的游戏,如今增添了文化传播的功能。数字游戏的传播范围极为广泛,通过这种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源于其精良的制作,更在于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利用游戏这一载体推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