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到读者凭借翻译理解中国名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链中的话题就成为汉语和英译文认知框架下的显著特征,但国内学者对话题链的关注却较少。该研究从认知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西游记》中的话题进行分析,发现话题的翻译可以反映译者的认知过程,并可为翻译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根据自身认知框架选择特定的话题链,并在译文中予以呈现。这种选择和呈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英译《西游记》作为传播载体,是海外读者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和反向格义法(用西方哲学术语翻译或类比中国哲学术语)。其中,音译加解释是其主导翻译方法,解释信息包括英语中其他的对应词汇(翻译)、作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对术语翻译本身的探讨等。三种翻译方法共同实现了“求真”与“喻俗”的双重目的,为英语读者营造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4.
新闻通讯社是在19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中开始出现的,是专业化分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讯社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信息,有人称它是"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公分母"。在当代大大小小的数百个通讯社中,成为全球新闻体系主导的主要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这三大世界性通讯社,而在这三巨头中,美联社更是被称为世界第一通讯社。  相似文献   

5.
言论集纳     
正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在201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从战略层面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一文中认为:研判国际形势、厘清国家定位,进而结合国家特点作出战略决策,这是一个自我评估与自我期待相互作用的过程。国家定位影响国家战略,决定一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认识和作为。在国际传播领域,有三种国家身份定位:一是跟进者定位。按照西方国际话语规则行事,与西方保持一致并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二是塑造者定位。守住国家底线、原  相似文献   

6.
陈和平 《职业圈》2007,(4):68-70
标题是英语新闻的眼睛,它以其高度精练的文字告诉读者新闻要点.文章从标题入手,分析了新闻英语在时态、语态、标点符号、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以期对英文报刊的读者以及从事英语新闻翻译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初以来,英语世界对李渔小说的翻译与研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经沉浮,李渔小说如今在西方汉学领域已确立经典的地位.本文以全面而详实的资料系统回顾了这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对重要的译本、翻译家及其成果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归纳了李渔小说英译的特征,并指出了英语语境中李渔译介存在的问题.思考海外汉学界对李渔的翻译与接受,无疑有助于理解李渔及其对东西方读者的影响,继续推动李渔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中外学者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正>多语种传播一直是我国外宣媒体区别于对内传播媒体的重要特征。以对象国的语言传播新闻,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外宣媒体中的多语种新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外宣媒体都各自建立了人数众多的多语种新闻人才团队,但是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工作仅是翻译稿件。而且,各外宣媒体重复劳动,翻译同一篇稿件并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9.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和平 《职业圈》2007,(4X):68-69,71
标题是英语新闻的眼睛,它以其高度精练的文字告诉读者新闻要点。文章从标题入手,分析了新闻英语在时态、语态、标点符号、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以期对英文报刊的读者以及从事英语新闻翻译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新闻发布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从"新闻发布"这个术语出发,容易让人误解这一传播过程是政府主导的单向传播过程。实质上,新闻发布的制度设计是一种双向传播机制,即政府和大众传媒以新闻发布会等为平台,通过博弈手段实现政府信息传播的互动。本文认为,站在道德高度,期待政府、大众传媒中的任何一方在新闻发布过程中发挥"一枝独秀"的作用只能是泛道德主义的幻想,在双方的复杂互动中去把握真实的新闻发布传播图景,才是更具现实意义的选择。有鉴于此,本文从互动框架考察新闻发布制度中的政府-媒体关系,探讨双方在新闻发布过程中的互动策略,以供实务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新闻翻译中,众多译者均遵循关联理论翻译观进行翻译工作。而网络新闻翻译与传统新闻翻译相比存在一定特殊性,要想证实关联理论是否也同样适用于网络新闻的翻译过程,就必须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基于此点,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基础上,以20位网络新闻翻译者为访问调查对象,对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壮族文化典籍犹如璀璨的明珠,记录了壮族各个时代的历史脉络、文史经济、民俗记忆,是一种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因此,对壮族文化典籍的搜集和翻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该研究分析了壮族文化典籍翻译的现状和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讲好壮族故事,把更多的优秀壮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传播被认为是跨越国家边界的一种传播实践活动~①。伴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渐深入及新技术对全球传媒业变革产生的影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知晓新闻报道业务并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人才在全球市场中有着旺盛的需求。正因如此,"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中美两国均在本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内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安置了一席之地。本文对美国七所著名新闻传播院系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在勾勒美国主流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正>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要写好一篇外国读者能理解甚至喜闻乐见的新闻,仅仅熟练运用对方母语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注意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差异,我们的新闻报道很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导致"词不达意"。因此,适时补充添加文化背景材料,对于中外传播文化交流非常有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外新闻传播中文化背景的添加来管窥文化与传播的密切关系。一、对外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文化背景具体说来,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常见的需要添加的  相似文献   

16.
中研华创 《职业圈》2011,(25):76-77
在中国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或者实践者来到中国更多地是传播。而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现实对接,也许更能代表一种传播的诚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初上当受骗所研究的施密茨博士,希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进一步了解,著名国家专家刘伟见先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或者实践者来到中国更多地是传播。而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现实对接,也许更能代表一种传播的诚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初上当受骗所研究的施密茨博士,希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进一步了解,著名国家专家刘伟见先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重要地理类文化典籍《洛阳伽蓝记》涉及大量地名,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之一,因而成为翻译重点。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以《城内》篇中地名为样本,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华裔美籍学者王伊同采取的地名翻译策略。王伊同偏重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尤其音译、语言翻译和注释,但偶尔也采用归化法;其翻译手法灵活圆通,注释详尽可靠,颇受好评。王译有助于西方专业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9.
西方媒体在话语策略上的成功对今后我国完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对外新闻传播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一方面,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时,要尽量做到争取信息传播主动权和活语权优势,主动让世界首先听到我们的声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话语工具的优势来进行潜在的意识形态牵引。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工作者对语言层面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这正是一个我们迫切需要向西方媒体学习的地方——用说服性、暗示性的语言取代强行的说教。只有真正将新闻话语体系与传播手段密切配合,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全球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儒家思想和经典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初步介绍了西班牙道明会传教士高母羡对儒家通俗读物《明心宝鉴》的翻译,梳理了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翻译成拉丁文的历史,并从比较哲学和跨文化视角对罗明坚的翻译进行了哲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